ETF掛牌助攻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資產產值飆漲

財訊雙週刊

今年比特幣因ETF上市,以及監管框架明確化,整體虛擬資產產值飆漲。投資人如何面對「全民比特幣的時代」,成了資產配置新課題。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製作「虛擬資產新時代」專題,探索比特幣及虛擬資產可能的走向,同時專訪全球持有最多比特幣的上市公司負責人,分享他如何透過比特幣讓公司成功轉型,以及他對比特幣後市的看法。

比特幣的忠實信徒、全球持幣最多的上市公司微策略(Microstrategy)共同創辦人麥可.賽勒(Michael J. Saylor)在接受《財訊》獨家專訪時直言,「它是絕對不會通貨膨脹的資產,它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技術協定,它從未被駭客成功攻破,它隨時都可以被傳送到世界各地,而且它符合法規和道德⋯⋯。」台灣若要提升自己在國際間的談判空間,就該增加虛擬資產的儲備,而比特幣就是最好的選擇。

根據《財訊》報導,2024年伊始,比特幣隨著現貨ETF在美國上市,以及減半預期,每枚價格從4.2萬美元一路扶搖直上,3月14日衝破7.3萬美元,刷新歷史紀錄。後雖劇烈回檔,但近日又因市場預期降息而翻漲;截至5月20日下午6時為止,比特幣幣價較去年同期漲了1.4倍,帶動全球加密貨幣市值規模達到2.5兆美元。

《財訊》報導指出,比特幣因總量限定被稱為「數位黃金」,價值與地位不是其他幣種可以同日而語。然而,每隔一陣子就有投機泡沫破裂,遭竊、涉入勒索、洗錢、詐騙案件時有所聞,金融主管當局更三番兩次警示,投資比特幣風險極高。

然而,今年起整體環境將有所不同。2017年時還公開稱比特幣是「洗錢指標」的貝萊德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如今卻比誰都積極擁抱。貝萊德安碩的報告分析,全球市場發生重大轉變,為比特幣及虛擬資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其中,最關鍵的轉變則是監理框架的明確化,包括會計認列準則。過去各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曖昧不明,直到去年灰度(Grayscale)告贏美國證交會、最大交易所幣安(Binance)以重金重罰換取和解,交易所進入規管,確保市場參與者的權益,反成區塊鏈產業大利多。

然而,在整體配套真正完善之前,虛擬資產仍不太適用於一般民眾。專家建議,投資人可把它當作資產配置的另類選擇,但千萬不要梭哈,比特幣還很年輕,審慎投資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