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瓷攜手台美 固態電池逆襲聯盟

財訊雙週刊

美國宣布對中國製電動車、電池提高關稅,對抗中國鋰電池壟斷的力道正在持續升溫。《財訊》獨家專訪全球第一家可量化生產並商業化半固態電池的日本京瓷株式會社,除了揭露製程關鍵,也看到全球電池新戰局。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製作的「固態電池逆襲聯盟」,透過美、日、台的獨家專訪,解析電池產業的變化,報導非中系統彼此結盟的最新動態,同時預示可能的投資機會。

根據《財訊》報導,早在拜登上任美國總統之初,即盤點出半導體、電池、製藥與稀土等四大美國重要的安全戰略供應鏈,如今隨著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及其相關產品正式祭出高關稅,當中最受關注者,就是中國出口美國市占最高的鋰電池,占比高達七成。可以預期的是,為了打破中國壟斷鋰電池市場的現況,美國將繼半導體產業之後,打造一個非中陣營的電池供應鏈,勢必牽動全球電池產業的板塊挪移,市場進入關鍵時刻。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呂學隆從技術面觀察,「全球前十大電動車電池廠,幾乎都已經是中國廠商的天下,未來歐美當然希望透過電動車去中化供應鏈,扭轉這個態勢;第二件事情就是發展下世代電池技術,直接彎道超車,這部分現今在固態與半固態電池的發展比較明顯。」

目前固態電池已被視為接棒鋰電池的下世代技術,然而,要真正做到固態電池商用化,至今還有一段很遠的路,整體規模仍有限。因此半固態電池便成為重要的過渡型商品,不僅較易在短期內實現商用化,而且一旦規模化更具競爭力。根據預估,全球汽車半固態電池市場至2029年將逼近290億美元,從2023年至2029年的複合成長率超過140%,增速相當驚人。

為了解新世代電池的最新發展情況,《財訊》採訪團隊專程前往日本及美國,獨家採訪由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創辦的京瓷株式會社。這是一家跨國科技集團,早年以精密製陶起家,跨足半導體、電子、汽車零組件、能源等新領域,成為「電子陶瓷之王」。目前,京瓷是全球第一家成功量產半固態電池,而且進入商用化的廠商。從美中戰略的角度來看,京瓷已被視為「電池抗中聯盟」的制勝王牌。

事實上,早自1998年開始,京瓷就對於各種類型電池進行研究,卻始終無法成功量產;而關鍵的轉折,就是在2012年遇到新創的黏土型鋰電池技術授權公司24M。京瓷發現,其黏土型鋰電池技術非常適合自家發展,於是先是入股投資24M,隔年又與24M共同投入研發。

然而,助攻京瓷生產半固態電池的合作夥伴不只有24M,還有一家外界不知道的台廠,那就是鋰電池正極材料供應商立凱。因為立凱是24M主要合作夥伴,未來所有取得24M黏土型鋰電池專利技術授權的廠商,包括京瓷、福斯集團、FREYR、伊藤忠商事等電池與汽車公司,都會優先選用立凱的鋰電池正極材料,立凱也因此成為京瓷供應鏈的當然成員。

京瓷的成功經驗,串起美、日、台的聯盟合作機會,面對未來去中化的新電池賽局,投資機會也隱然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