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遇上影像學 神秘面紗被揭開-中

進展:現代影像打開人腦「黑箱」

問:在針刺與影像學聯合研究過程中,有哪些突破性進展
答:在影像及針灸臨床工作中,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現代醫學影像技術運用於研究傳統中醫針灸。1997,我們團隊開始利用CT 影像的解剖精確性來做針刺風池、風府穴時對重要血管及神經損傷的安全性研究,提出了椎動脈和腦幹的安全角度和深度,受到針灸及影像專家的廣泛關注。

 

 以前,有一種錯誤觀點一直主導著大眾的認知:針灸作用與安慰劑相似。但從中醫針灸理論與實踐來看,在人體特定穴位進行針刺,能治療某種相應疾病,而針刺不同穴位產生的效果不同,這就是穴位特異性。2000 年,我們採用腦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從功能入手開始研究針刺真穴的作用是否有別於假穴。2001 年,我在德國研修期間,與德國同行一起採用fMRI 研究太沖、丘墟與假穴的腦效應。研究發現,撚針時穴位與假穴的腦功能效應不同,穴位之間還存在相對特異性,從而初步證明針刺穴位不同於安慰劑作用,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神經放射學

 2004 年,我們進一步比較了太沖、行間、內庭與假穴的腦功能成像;2005 2009 年,我又在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許建生教授實驗室研修,比較了足三里、合谷、太沖的fMRI,先後在國際腦科學知名期刊人腦繪圖》《腦研究發表論文,提出「針刺調製邊緣葉旁邊緣葉皮層網路」的新理論,進一步研究論證發現針刺調製的腦網路與當時最熱門的腦預設模式網路相似,但又有針刺自身的特點,還證實了針刺不同穴位具有相對特異性腦效應。上述研究成果在針灸界及腦功能影像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現代影像作為腦科學重要的視覺化工具,為腦科學發展插上了翅膀。目前,針灸影像學重點也集中到針刺的腦功能成像機制研究上,經過近20 年國際上相關單位及團隊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推動了針灸的現代化進程。

這篇文章 針灸遇上影像學 神秘面紗被揭開-中 最早出現於 中國醫藥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