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在當前教育現場,教師不僅面臨繁重的課務壓力,更需應對社會對校園安全的極高期待。然而,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小學的許嘉珍老師,卻選擇在常規教學之外,走出一條更具挑戰性的路。身兼教育工作者與北市大研究生的雙重身分,她深知氣候變遷議題的迫切性,因此主動串聯大學資源,克服校外教學的交通安全顧慮與進度壓力,帶領小學生走出校園。對許嘉珍而言,教育不應止步於圍牆之內,讓孩子在真實情境中與大學生互動,這種「大手牽小手」的經驗傳承,其價值遠勝於單向的知識灌輸。

這場跨學制的合作,恰逢臺北市立大學校慶期間由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主辦的「環境教育週」。該系所深耕環教十餘年,今年更透過研究所學生的設計,將生硬的永續概念轉化為生動的闖關遊戲。從辨識日常生活中的過度包裝,到學習挑選對環境友善的 FSC 認證商品,附小學生在大學生的引導下,深刻反思個人消費對地球的影響。活動高潮在於「永續承諾樹」的建立,孩子們在通過知識問答與疊疊樂挑戰後,慎重地在葉片卡上寫下「以後買東西要注意包裝」等具體承諾,將抽象的環保口號轉化為實際的生活行動。

這場活動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校外教學,更展現了大學資源向下扎根、支援基層教育的可能性。在外界常對教育現場抱持誤解的當下,像許嘉珍這樣願意「多做一點」的教師,以及北市大長期投入環境教育的師生,正是支撐臺灣永續未來的關鍵力量。這棵由小學生親手貼滿承諾的「永續樹」,象徵著兩代學子對環境的共同守護。我們誠摯邀請家長與社會大眾,在活動期間前往北市大,見證這場由熱情與專業交織而成的綠色教育現場。

新聞來源:劉思岑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