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下一個十年,看東協。索引新聞《東協商情》每日為您嚴選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 最關鍵的財經頭條,從政府政策、產業版圖到投資布局,一次看懂。讓您在趨勢起漲前就掌握關鍵資訊,領先市場鎖定下一個成長據點。
【索引新聞|記者劉品萱 馬來西亞訊】
走在柔佛州(Johor)的數據中心園區,耳邊的嗡嗡聲早已取代了昔日棕櫚園的蟲鳴。這不只是硬體建設的熱潮,馬來西亞政府日前正式宣示:要在 2030 年躋身全球前 20 大 AI 經濟體。對台商而言,這意味著大馬市場正從單純的「電子製造基地」,轉型為急需軟硬整合、綠能管理與高階人才的「AI 應用競技場」。
數據中心蓋好了,然後呢?

目標鎖定全球前 20 強
馬來西亞科學工藝及革新部(MOSTI)確認,透過國家 AI 路線圖(AI-Rmap),目標 2030 年讓 AI 產業對 GDP 貢獻超過 600 億令吉(約 135 億美元)。這顯示政府將從「招商引資」轉向「考核實際產值」。
數位經濟貢獻將破 25%
數位部長哥賓星(Gobind Singh Deo)指出,2025 年底數位經濟佔 GDP 比重有望突破 25.5%。微軟、Google 等科技巨頭的資料中心陸續到位,讓「數位基建」成為既定事實,下一階段重點是「應用落地」。
人才缺口是最大隱憂
儘管硬體到位,但業界預估 AI 專才缺口仍大。官方雖然推出多項培訓計畫,但在地企業普遍反映「搶人」速度趕不上外資設廠速度,人力成本正如火箭般竄升。
參考資料
《Malaysia poised to join top 20 AI economies by 2030》,2025-11-20,New Straits Times (NST)
《Malaysia targets top 20 AI economy status by 2030 with new national roadmap》,2025-08-29,Malay Mail
《Malaysia’s digital economy set to exceed 25% of GDP by 2025》,2024-10-09,The Tech Capital
別只盯著硬體,服務財才是藍海

系統整合商(SI):你的好日子來了
過去台商 SI 多服務自家工廠,現在當地傳產與政府機構急需「數位轉型」來對接這些國際大廠的 AI 規格。如果你能提供「AI 導入+資安維運」的一條龍服務,現在是進場的黃金窗口。
電子零組件廠:從「賣產品」變「賣節能」
當數據中心密度過高,水電資源就成了戰略物資。供應鏈傳出的風向是:誰能提供更省電的散熱方案、更高效的電源管理(PMIC),誰就能在柔佛與吉隆坡的採購名單上排第一。
接下來幾季:你準備好應對「人才吸星大法」了嗎?
隨著國際大廠運算中心正式商轉,接下來最直接的衝擊將是「挖角潮」。若你的工廠還在用低薪聘請 IT 人員,是否想過明年此時,整個部門可能被鄰近的資料中心以兩倍薪資挖空?
專家見解:這波 AI 熱潮,台商怎麼跟?

東協商會|理事長黃振綱
是政策口號還是真商機?
很多台商朋友私下問:「政府喊前 20 強,會不會雷聲大雨點小?」從金流看,這波不一樣。外資(FDI)投在資料中心的錢是真金白銀,且合約一簽就是十年起跳。這代表「基礎設施」的商機是穩的,但風險在於政策對「本地化內容」的要求是否會突然加嚴。建議台商在投標政府案時,務必預留「技術轉移」或「本地合作夥伴」的談判籌碼。
中小企業該如何切入?
不要去跟大鱷拼基建,要去補他們的「縫隙」。例如資料中心周邊的「維運服務」、配合綠能政策的「ESG 碳盤查系統」,甚至是解決工程師住宿交通的「後勤服務」。在馬來西亞,現在最缺的不是高端晶片(那是美國人的生意),而是讓這些昂貴機器能順利運轉的「周邊生態系」。
本文出自:索引新聞 INDEX News
原文連結:https://news.org.tw/%e9%a6%ac%e4%be%86%e8%a5%bf%e4%ba%9e%ef%bc%9a%e5%8a%9b%e6%8b%9a-2030-%e5%85%a8%e7%90%83-ai-%e5%89%8d-20-%e5%bc%b7/
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