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下一個十年,看東協。索引新聞《東協商情》每日為您嚴選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 最關鍵的財經頭條,從政府政策、產業版圖到投資布局,一次看懂。讓您在趨勢起漲前就掌握關鍵資訊,領先市場鎖定下一個成長據點。
【索引新聞|記者蔡文傑 菲律賓訊】
在菲律賓 Naga City 市府作業樓裡,都市規劃團隊盯著螢幕,不再只靠紙本地圖與 Excel 表格,而是準備把資料交給一套 AI City Planner 幫忙算路線、看淹水風險。這座被稱為「比科之心」的城市,拿到 DEPDev 約 670 萬披索 補助,要打造全國第一個 AI 城市規劃系統,對想了解智慧城市與交通開發的台商來說,等於多了一個「活體示範場」。
從市政廳開始的 AI 小實驗

拿到 670 萬披索,專做 AI 城市規劃
在 Naga 市長辦公室,團隊形容這筆錢像是「先蓋一座看不見的城市」。DEPDev 同意撥款約 670 萬披索,協助建置 AI City Planner,整合既有地圖、交通流量、公共建設與監測資料,協助做運輸與土地使用決策,被定位成全國第一個在市級層級導入的 AI 規劃系統。
目標是 people-centric 交通與土地利用
Naga 團隊對外強調,這套系統不是為了「炫技」,而是希望更快算出對通勤族、攤商與居民比較友善的路線與分區。官方說法指出,AI 工具會分析交通壅塞、開發區域風險與工期延宕,原本要花好幾週彙整的數據,有機會壓到幾小時內完成,做法是把既有 GIS、工程與人口資料全部丟進同一平台。
Naga 要搶「開放、數位、共創城市」定位
Naga 政府把這專案綁進 2028 年前打造「Open、Digital、Participatory Naga」的整體願景,強調規劃過程會搭配公開資料與市民參與機制。市長多次在公開發言裡提到,AI 僅是工具,真正目的是讓民眾更看得懂工程排程與預算使用,這種「把城市當產品迭代」的說法,已在菲律賓科技圈引起討論。
台商怎麼用 Naga 做「試算表」?

做交通與工業區選址的台商老闆會怎麼看
若把自己放在一位考慮在呂宋南部設廠的台灣製造業老闆位置,看到 Naga 願意用公部門預算試 AI 規劃,第一反應多半是:「這城市願意給數據。」因為地方法規、交通流量、淹水與通勤時間能被量化,就比較有機會談「多一條聯外道路」或「調整貨車時間窗」等具體配套。
最直接受惠的是基礎建設與資料服務供應鏈
從產業鏈來看,最早受惠的會是做 GIS、感測器、系統整合 的供應商,以及懂得把城市資料變成儀表板與模擬模型的顧問團隊。對有經驗的台灣系統整合商來說,Naga 像一個規模不大、風險可控的「概念驗證場」,若專案跑順,有機會複製到第二、第三個菲律賓城市。
接下來幾季,會出現哪些可觀察的時間點
短期看,未來一到兩季內,Naga 是否把 AI 平台資料開放到一定程度,讓民眾與企業能查詢交通與工程資訊,會是關鍵指標。中期則在於 DEPDev 是否把這種專案納入常態補助機制,鼓勵更多城市仿效。對台商來說,問題變成:「要不要趁還在試點階段,就先去 Naga 了解規格與合作模式?」
專家見解:Naga 的 AI 城市規劃,值得台商花時間研究嗎?

東協商會|理事長黃振綱
這種 AI 城市案,對台商來說是噱頭還是機會?
不少台商心裡會問:「城市做 AI 規劃,跟我設廠、開店有多大關係?」從一個管超過十億美元資本池的角度來看,要先看兩件事:第一,這座城市有沒有把交通、用地、人口與災害風險資料整理到可以長期更新;第二,補助只是一次性,還是政府已經準備把維運成本寫進年度預算。若兩者都成立,那就不是一次性專案,而是一條可以長期經營的資料與服務供應鏈。
如果我是系統整合商或建設公司,實務上怎麼切入?
站在做城市基礎建設或 ICT 整合的台商角色,第一步不會是談投資,而是派團隊去理解 Naga 的資料標準與採購規則,判斷未來幾年能不能以模組化服務逐步接入。接著才考慮要不要把 Naga 當成「示範案例」,往馬尼拉、宿霧、達沃等較大城市複製,這樣時間成本與政治風險都比較好掌握。
本文出自:索引新聞 INDEX News
原文連結:https://news.org.tw/%e8%8f%b2%e5%be%8b%e8%b3%93%ef%bc%9anaga-%e6%8e%a8%e5%87%ba%e5%85%a8%e5%9c%8b%e9%a6%96%e5%80%8b-ai-%e5%9f%8e%e5%b8%82%e8%a6%8f%e5%8a%83%e5%b0%88%e6%a1%88/
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