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碳權變綠色資產台商迎碳金融新局

越南:碳權變綠色資產台商迎碳金融新局


世界的下一個十年,看東協。索引新聞《東協商情》每日為您嚴選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 最關鍵的財經頭條,從政府政策、產業版圖到投資布局,一次看懂。讓您在趨勢起漲前就掌握關鍵資訊,領先市場鎖定下一個成長據點。


【索引新聞|記者黃振綱 越南訊】

在河內,決策圈開始把 碳權 稱作「綠色資產」,不再只是排放成本。越南一邊完成《環境保護法 2020》與《Decree 06/2022/NĐ-CP》,一邊透過《Decision 232/QĐ-TTg》與新上路的《Decree 119/2025/NĐ-CP》搭起 碳市場 骨架,目標在 2028 年落地碳權交易所,為在越設廠與布局金融服務的台商打開新一層碳金融想像空間。


越南碳市場從概念走向工具箱

越南:碳權變綠色資產台商迎碳金融新局

☑ 制度路線圖:從法律條文到交易所藍圖
越南官方把 碳市場 當成綠色成長工具,不只是環保口號。報導指出,國內已由《環境保護法 2020》首次寫入碳市場概念,延伸到《Decree 06/2022/NĐ-CP》規畫減排與市場機制,再由 2025 年的《Decision 232/QĐ-TTg》定出 2025–2030 年市場發展路線,包含配額管理、碳信用、登錄系統與預計 2028 年啟用的碳權交易平台。

☑ ETS 試行:排放多的人要掏更多錢
新公布的《Decree 119/2025/NĐ-CP》將在 2025 年 8 月正式生效,強化溫室氣體管理與配額分配,為國內 排放權交易制度 ETS 鋪路。ICAP 與多家專業機構解讀,火力發電、鋼鐵、水泥等大戶需持有排放配額,超標部分可以用 碳信用 抵銷,比例上限約 30%,少用的配額則能沿用到 2030 年前。這套機制讓排放愈多的企業愈需要在市場上「買單」。

☑ 森林與地方專案成為「負排放」現金來源
林業 是越南參與碳市場的主角之一。越南擁有約 1,479 萬公頃森林,森林覆蓋率 42.02%,被列入全球森林面積成長較快國家。北中部地區與世界銀行簽署的 ERPA 減排付費協議,已換回 5,150 萬美元款項,源自 2018–2024 年累積 1,030 萬噸二氧化碳減排量,後續政府再核准額外 100 萬噸信用轉移。官方與世界銀行都把這視為可複製模式,凸顯 森林碳信用 有機會變成穩定收入來源。


台商夠早算排放就少吃悶虧

3分鐘東協新聞

☑ 在越製造台商:先懂「排放算帳」再談擴產
新制度下,越南首波 ETS 已鎖定火力發電、鋼鐵、水泥等高排產業,約覆蓋全國一半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這些行業的在地企業,未來要領配額、報排放,還得視情況到市場上買 碳信用 補洞。對供應鏈裡的台商來說,雖然短期多數配額偏向免費分配,但排放資料與能效表現逐漸透明後,接單方很可能把碳成本寫進價格談判,排放盤查、能源管理與設備汰換不再只是 CSR,而會直接牽動訂單排序。

☑ 農林與地方合作案:護林費變成可預測現金流
對握有農業、林業上下游資源的台商來說,越南把 森林碳信用 放進國家碳市場,有點像把過去「幫忙護林」的成本,重新包裝成可收費的專案。北中部 ERPA 專案收到的 5,150 萬美元,對地方政府與林農而言,是一次具體的現金示範。若台商願意與省政府、國營林場與國際機構合作設計專案,就有機會參與未來碳信用分潤。不過,土地權屬、碳量測與第三方驗證都牽涉專業能力,談判時要先把風險寫清楚。

☑ 金融與顧問業:從綠色貸款走向碳金融商品
越南官方文章提到,要透過 綠色金融 與「碳信用沙盒」培養市場,鼓勵銀行與機構投資人為減排專案設計融資工具。Decree 06 與 Decree 119 的組合,等於為國內碳市場與國際交易對接鋪出法律走道。對熟悉國際規則與風險控管的台資銀行、券商與顧問公司來說,未來可以從專案融資、碳資產估值、風險管理切入,逐步發展把 碳價、匯率與原物料 串在一起的結構型商品,但現在仍屬制度成形早期,重點在理解規則、培養在地團隊。


專家見解:越南把碳權當資產台商先學會「說碳語」

3分鐘東協新聞

東協商會|黃振綱理事長

☑ 越南把碳權當資產台商要先改變哪一種思維?
越南官方在公開論述中,反覆把 碳權 描述成帶來資金流的新工具。這種說法透露出一個關鍵訊號:碳價不再只是成本,而是企業資產負債表裡的新項目。對在越台商來說,第一步並不是去買多少 碳信用,而是先弄清楚自己工廠或農業基地的排放結構,盤點有哪些節能、燃料轉換、再生能源或農林專案,有潛力轉成未來可以登錄的「碳資產」。

☑ 現在就衝碳權投資會不會太早?
就制度成熟度來看,越南碳市場還在「搭腳手架」階段,法規主體已經到位,但實際價格機制、稅務處理與國際接軌細節仍在調整。若站在台商立場,這幾年更務實的路線,是把 排放盤查 與節能專案放進中程計畫,選一兩個有地方政府與國際機構參與的農林案做小額實驗,把流程摸熟。等到 2028 年交易所正式上線、制度與 IT 系統穩定後,再評估要不要把碳權當成資產管理或金融商品的一部分,而不是在價格尚未透明時就重押單一標的。

本文出自:索引新聞 INDEX News
原文連結:https://news.org.tw/%e8%b6%8a%e5%8d%97%ef%bc%9a%e7%a2%b3%e6%ac%8a%e8%ae%8a%e7%b6%a0%e8%89%b2%e8%b3%87%e7%94%a2%e5%8f%b0%e5%95%86%e8%bf%8e%e7%a2%b3%e9%87%91%e8%9e%8d%e6%96%b0%e5%b1%80/
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author avatar
索引新聞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