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郎亞玲
2025人權藝術生活節開鑼,11月下旬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大型活動–第六屆「2025人權藝術生活節」即將登場,策展人林宏璋以「未竟之路-聲生不息的迴音」為主題,廣邀臺灣各領域藝術家參與,將帶來一系列音樂、舞蹈、戲劇、詩歌、影像等跨界展演節目,關注包含白色恐怖、兒童人權、性別平權及人權意識的傳承等,彰顯人權議題的豐富性、多樣性、與多面性。以上精彩藝文展演活動,自2025年11月22日至2026年1月4日期間,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之室內戶外空間逐步展開。

未竟之路,眾聲齊鳴
策展人林宏璋論及策展理念,認為《未竟之路》是展演藝術的政治行動,強調民主的主動參與。從人權「平等自由」出發,建立藝術與政治的通道,使關注相關議題者,或原受壓迫者同聚一堂,主動參與劇場,成為自由創作者。轉換身分成為舞台上的主體,於社會與戲劇的場景切換間,讓未竟的民主之路在各個戲碼中招喚自覺與自省。因此,這一系列的展演活動,既是打破觀、演界限的「社群參與」;也是探索生活與社會關係的「行動政治」;演出過程中擾動社會和劇場階序的「民主氛圍」,足以藉「眾聲」思辨未來人權可能。也就是在表達、敘事、書寫、肢體等藝術形式中,讓參與演出者展現無限潛能,親自訴說自己遭遇的故事,於未竟之路上成為自己的主體。

開幕記者會,華麗登場
記者會即將有多組跨界演出;先以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為據點,由「街頭行動劇場:眾生眾聲」為揭幕熱身。采苑混聲合唱團演唱人權歌曲,搭配「梵體劇場」舞踏表演。緊接著有「莊敬高職」學生進行肢體表演,充滿展現街頭行動劇的魅力。之後則以捷運「大坪林站」為聚合點,一路散步至景美紀念園區神獸獬豸水池。「何曉玫MeimageDance」將在水池周邊做移動式演出,即《人權默島進行曲:樂為臺灣人》的精華片段。取材自民俗慶典、陣頭與傳統技藝,轉化為具當代意義的舞蹈語彙。回應關於自由、記憶與尊嚴的核心議題。舞蹈在此成為抵抗與表達的語言,引導觀眾重新思考身體與歷史、個人與集體的關係。

此外,還有《城堡上的星星》親子劇場戲劇演出,因為人權觀念的養成應從小開始,為配合聯合國世界兒童人權日,由「林座」和「暖暖蛇親子共學園」攜手合作。故事在溫馨中帶有淡淡的哀愁,強調了即使面對分離,愛與記憶也能成為照亮前路的星星。
頑石劇團—《靈魂解放,回望自由演詩會》
眾多表演活動中,文學也沒有缺席,一場結合詩人與表演的跨界演出,讓詩與「舞蹈」、「音樂」、「行為」、「裝置」等多元藝術交集,由頑石劇團企劃整合。展現多重多樣的美學層次,體驗文學五感的具體實踐。主題涵蓋威權與民主,禁錮與自由、壓迫與解放,戰爭與正義等。期望透過「觀賞」提供「閱讀」不同的思考,賦予詩作鮮活的畫面與動感,直接傳達出隱涵在文字內的寓意。演出是當代詩人發自內心對世界、對台灣人權議題的深度掃描。而由詩人自身朗讀或演唱,更能表現出字裡行間詩的韻味,和賦予的內涵。

兩場演出人員,包含詩人與編導郎亞玲,作曲與民歌手謝玉郎,行為藝術家劉寅生,詩人邱婉容,詩人曾美滿,詩人兼小說家陳竹奇,詩人陳思嫻,即興舞者余美心,詩人柯柏榮,行為藝術家陳文琪,武術與功夫茶師彭博,以及裝置藝術家徐皎雲。每場60分鐘,由主持人郎亞玲介紹表演者與詩歌內容後,陸續登場。舉凡228事件與白色恐怖事件的受難者故事,民歌中自由的吶喊,與對戰爭的控訴,藉由詩、歌、舞的重疊交錯,勾起人們對歷史、正義、人權的覺醒,呼應人性最單純善良的自由幸福渴望。
影像展–《劉振祥的社會劇場檔案》
影像紀錄在台灣的民主之路,一直佔有一個關鍵角色,這次特邀知名攝影家劉振祥規劃「台上街上:劉振祥的社會劇場檔案」視覺展,藉以對應、豐富戲劇節之內涵與詮釋,共同形塑「未竟之路-聲生不息的迴音」的主題形象。

免費索票觀賞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這處曾經囚禁思想、隔絕自由之地,在「2025 人權藝術生活節」即將轉化為藝術發聲的舞台。
帶您重溫那些曾被迫噤聲,但從未消失的歷史迴音。一連串的舞蹈、戲劇、音樂會,還有詩歌、跨界展演、影像播映,工作坊等你來探詢抓寶。
所有節目均為免費索票參加,亦針對持有文化幣的青年設計文化幣索票,此外,觀賞每一檔節目都有驚喜小禮。索票詳情歡迎至ACCUPASS 網站搜尋「2025 人權藝術生活節」。後續節目及活動資訊敬請鎖定「人權藝術生活節」官網和臉書專頁。
人權藝術生活節|未竟之路:聲生不息的迴音
活動期間:2025.11.22(六) – 2026.01.04(日)
活動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