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造起來ㄈㄥ年慶」24家台北特色好店 品牌轉型共創魅力新城事

01%E5%8F%B0%E5%8C%97%E9%80%A0%E8%B5%B7%E4%BE%86%E5%BA%97%E5%AE%B6%E8%88%87%E4%B8%BB%E8%BE%A6%E5%96%AE%E4%BD%8D%E5%8F%8A%E8%BC%94%E5%B0%8E%E9%A1%A7%E5%95%8F%E5%90%88%E5%BD%B1 1
圖▲114年度台北造起來店家與主辦單位及輔導顧問合影。

【記者張嘉誠/綜合報導】

從老店家到新品牌,「台北造起來」在第11個年頭成果再度精彩綻放!今(114)年度「台北造起來ㄈㄥ年慶」11月15日於永樂廣場盛大登場,以「一店一景・城事新生」為主題,集結今年輔導的10家再造店家與14家型店品牌,一共24家台北好店新出爐。現場除有店家展售與試吃體驗外,更推出「闖天關・抽好禮──你該知道的品牌二三事」有獎徵答活動,邀請民眾遊逛現場攤位,探索店家的品牌故事與改造亮點,共同為「台北造起來」喝采!

02%E8%87%BA%E5%8C%97%E5%B8%82%E6%94%BF%E5%BA%9C%E4%BF%9E%E6%8C%AF%E8%8F%AF%E5%89%AF%E7%A7%98%E6%9B%B8%E9%95%B7%E5%B7%A1%E7%A6%AE%E5%BA%97%E5%AE%B6%E6%94%A4%E4%BD%8D
圖▲臺北市政府俞振華副秘書長巡禮店家攤位。

臺北市政府俞振華副秘書長表示,自104年起,為協助本市店家轉型升級,市府推動「台北造起來」店家再造計畫,聯手專業顧問團隊與設計團隊,從經營策略、品牌定位、故事文字、形象設計及空間改裝等面向,輔導店家轉型,不僅翻新整體品牌形象,更開創新型態營運模式,讓店家由內而外翻轉升級,至今已輔導219個店家。推動草創期以大稻埕的傳統老店為起點,逐漸擴散至萬華區,形成街廓效應,並拓展至全市各區域,其中大稻埕輔導44家、萬華區40家及大安區41家,並逐擴至其他行政區。輔導課程因應環境改變調整內容如開設ESG、SDGs及AI等相關課程,並以系列行銷推廣,更新「好店探遊」大稻埕與萬華艋舺中英文摺頁地圖、「旅人走讀」讓民眾走訪歷屆亮點店家等活動,店家即景點,從店家、街區到城市,11年來點、線、面擴散發酵,打造魅力臺北!

從一家店到一整條街,從街區到整座城市,「台北造起來」持續於本市打造城市觀光店家景點。如今年入選的店家中,迪化街三大魚丸老字號「味香」,本次改造幽默借名對面的知名古蹟景點「十連棟」,改名「食連動魚丸」全新出發,煥然一新的門面形象與老街巧妙融合,更在三層樓老屋裡開設現煮立食區及魚丸文化館,並順勢推出甜不辣酥常溫點心,由to B拓展到to C市場;另由萬華老字號「西門麵店」二代創立的「德聚餅舖」,本次改造以「麵而優則餅,漢味西門町」為定位主軸,融合武財神意象與年輕感設計,翻轉傳統漢餅印象,打造台北餅拓觀光伴手商機;而來自東區的老茶行二代品牌「茶山謎路」,經過改造挖掘商品特色,以「用信念攀登的至善茶境」的定位再出發,打造質感品茶的深度體驗空間;位於民生社區富錦街上,創辦人來自山東煙台的「一戶水餃」更名「一季戶味」,改造後以響亮slogan「魚蔬鮮有時,錯過等下次」,展現「山東味節令水餃」的稀有價值感,打通隔壁空間的店面以家鄉特色重新妝點,並增設內用座位區,醒目門面亮眼吸睛,顧客紛讚最美水餃店;另有大稻埕碾米世家「葉晋發」,透過輕改造更名為「葉晋發 飲舊館」,依循「稻埕碾米世家的歲月策展」定位,於老屋一進打造時光廊,二進以古董史坦威自動演奏鋼琴作為空間亮點,結合茶飲深化老屋參觀體驗,讓人跟著米香與琴音回到1923!

03%E5%8F%B0%E5%8C%97%E9%80%A0%E8%B5%B7%E4%BE%86
圖▲114年度台北造起來ㄈㄥ年慶。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台北造起來」的好店特色魅力,於「我是商Ya人」粉絲專頁舉辦「2025台北造起來最佳品牌」活動,邀請市民共同選出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改造品牌,活動期間即日起至11月18日(二),歡迎民眾朋友踴躍參與,為最喜愛的品牌應援!

今年「台北造起來」更特別推出3條結合捷運沿線再造亮點店家的微旅行,串聯各區文化景點與特色好店,讓民眾親身踏訪店家改造成果與品牌故事。活動將於11月19日、22日及23日舉行,分別以「拾光新生」、「老派浪漫」及「風格日常」為主題,走訪永康商圈、大稻埕、西門町等地,由專業導覽員帶領體驗再造店家魅力、品味在地美食與文化,亦讓參與者在旅途中感受城市再生的脈動。更多活動與好店資訊,請關注「台北市商業處—我是商Ya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cooc)。

原始新聞來源 「台北造起來ㄈㄥ年慶」24家台北特色好店 品牌轉型共創魅力新城事 臺灣郵報.

author avatar
臺灣郵報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