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拉高美農產品進口打造雙贏貿易

越南:拉高美農產品進口打造雙贏貿易


世界的下一個十年,看東協。索引新聞《東協商情》每日為您嚴選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 最關鍵的財經頭條,從政府政策、產業版圖到投資布局,一次看懂。讓您在趨勢起漲前就掌握關鍵資訊,領先市場鎖定下一個成長據點。


[記者黃振綱越南11月15電]

華府時間 11 月 13 日,越南工貿部長 Nguyen Hong Dien 與美國眾議員 Adrian Smith華盛頓 DC 會面,談的不是壓力,而是如何把雙邊貿易做成更大的 雙贏案子。越南主動拉高 美國農產品、棉花與海產進口,加上前一波農業代表團在美國簽下規模約 US$ 20 億至 30 的農產採購備忘錄,並搭配客機與能源合約,整體路線是用「多買一點」換來更穩定、更長期的市場關係,也為下一步 半導體與高科技合作 增添信任感。


越美在華府一邊談一邊鋪路

越南:拉高美農產品進口打造雙贏貿易

☑ 農產品進口數字衝高換來更多信任
越南工貿部資料指出,啟動 越美關稅對應談判 後,越南自美進口 棉花增加 126 %、海產增加 8 %、玉米與黃豆增加 35 %,這些明確數字成為談判桌上最直接的善意。越南企業看上美國玉米品質與穩定供應,把它放進乙醇與飼料生產規畫;內布拉斯加州牛肉在越南超市人氣愈來愈高,雙邊貿易不再只是統計表上的數字,而是慢慢走進當地家庭的餐桌。

☑ 貿易對應協議朝「公平平衡」靠攏
今年 6 月在華府舉行的第三輪技術談判,被越南政府形容為「在各重點議題上都明顯縮小差距」,雙方已把 互惠、公平、平衡 寫進談判共識。10 月底,雙方宣布就 框架協議 達成共識,美方維持多數越南產品 20 % 關稅,並列出未來可降到 0 % 的品項,越南承諾為美國商品提供更大的市場入口與「優先待遇」。這次以農產品進口加碼配合談判節奏,對外釋出的是「願意一起找解方」的正向訊號。

☑ 從玉米談到晶片 越南把舞台拉大
同一天下午,工貿部長又與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 SIA 及多家企業高層座談,把話題從玉米、牛肉一路延伸到 晶片、人工智慧與綠色科技。越南明白表達希望美方放寬高科技出口規則,包含考慮把越南自 D1 D3 名單 中移除,讓更多先進設備與技術在合規前提下進入越南。SIA 代表回應時肯定越南在半導體產業的布局節奏,把越南視為全球供應鏈裡很關鍵的一段,整體氛圍更像是在「一起把舞台搭大」,而不是互相指責。


台商看見的三個好消息

3分鐘東協新聞

☑ 飼料穀物與乙醇供應更穩 台商能多想一步
越南清楚說明要用更多美國玉米來做 乙醇與飼料原料,放進能源轉型與畜牧水產升級藍圖之中。對早已在胡志明市、海防或峴港周邊設倉儲、碼頭的台灣物流與農糧貿易團隊,這波進口成長意味著更大吞吐量,也帶來品管、混配、期貨避險與跨境清關服務的新商機。懂 美國穀物規格與報價文化 的台商,有機會在美國與中南半島之間扮演「翻譯員」,幫雙方把實際需求對接得更順。

☑ 美棉湧入 越南紡織接單體質升級
從棉花進口增加 126 % 可以看出,越南紡織供應鏈正在加速導入美棉,爭取更高附加價值訂單。對把越南當成成衣、鞋材與機能布生產基地的台灣企業,這等於多了一條品質與永續認證都較好談的原料來源,配合越南已簽署的多邊自貿協定,成品出口到歐美市場時更容易滿足客戶對來源與合規的要求。競爭確實會變得更激烈,不過善用設計、小單快反與節能設備優勢,許多台商反而有機會在新一輪洗牌中往上走一階。

☑ 高科技出口鬆綁蓄勢待發 電子台商可提早布局
越南公開把 半導體與數位產業 放進與美國的貿易對話裡,並提出需要放寬高科技出口規則,等於提前替電子與雲端產線預留政策空間。對在越南設有組裝廠、伺服器與車用電子產線的台商來說,這是一顆鼓勵多想一步的訊號,可以開始盤點哪一些製程、測試或設計服務,未來若關稅與管制條件變得更友善,就有能力在越南承接來自美系客戶的更高階委外工作。唯一需要自我提醒的,是協議仍在談判階段,商業決策還是得預留情境 A、情境 B 的彈性。


專家見解:從餐桌到晶片 越美雙贏談判給台商的提示

東協商會(社團法人東協商貿發展策進會)|黃振綱 理事長

3分鐘東協新聞

☑ 越美貿易對應談判前景偏樂觀嗎 台商要觀察哪幾個訊號?
從 6 月第三輪談判「縮小差距」、到 10 月雙方宣布就框架達成共識,再到這次華府會面,把農產品進口拉高,整條時間線給人一種「願意一起解題」的感覺。台商要看的重點少不了三個:關稅調整是否出現清楚時間表、高科技出口限制與 D1 D3 名單 會不會有越南地位調整,以及雙邊在非關稅障礙上用什麼方式落實,例如車輛標準、醫材與藥品審查流程。這三個面向若愈來愈清楚,越南就愈像一個可長期經營的友善基地。

☑ 越南多買美國農產品 對在地台商是壓力還是機會?
很多台商第一個反應會擔心「會不會擠壓在地供應商空間」。換個角度看,越南願意用更多美國農產品與設備來換取長期穩定關係,等於幫市場裝上一層比較可預測的保護網,對做品牌、通路與服務的台商反而是一個利多。真正的壓力落在誰能把美國原料、越南勞動力與台灣營運經驗組合成「在地故事」,例如健康食品、冷鏈物流、餐飲品牌或環保包裝。這裡談的是商業模式創造,不是投資標的挑選,每家公司都還是得回到自己的資源與風險承受度做判斷。

本文出自:索引新聞 INDEX News
原文連結:https://news.org.tw/%e8%b6%8a%e5%8d%97%ef%bc%9a%e6%8b%89%e9%ab%98%e7%be%8e%e8%be%b2%e7%94%a2%e5%93%81%e9%80%b2%e5%8f%a3%e6%89%93%e9%80%a0%e9%9b%99%e8%b4%8f%e8%b2%bf%e6%98%93/
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author avatar
索引新聞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