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窗殺」保護城市鳥類!高雄市議員鄭孟洳要求高市納入綠建築法規

圖:高雄市議員鄭孟洳辦公室提供

報新聞/編輯部

高雄市議員鄭孟洳上週五於農林部門業務質詢時,針對「窗殺」議題,要求農業局提出具體改善作為。她指出,經專家推估,台灣每年至少會有800萬隻鳥類死於窗殺,其中不乏台灣特有種五色鳥,甚至二級保育類的鳳頭蒼鷹。許多綠建築因「生態」及「節能」考量,裝設大片玻璃帷幕,卻因反射天空樹景,反倒成為「生態陷阱」,讓鳥類高速撞擊。鄭孟洳要求農業局推出窗殺防治宣導活動,並與都發局研議將「鳥類友善防撞設計」概念納入《高雄市綠建築自治條例》及「高雄厝」相關法規 ,降低鳥類誤撞風險。

鄭孟洳指出,「窗殺」是近年來城市中日益嚴重的生態風險。當鳥類在空中飛行時,因玻璃表面反射天空與綠樹景致,常誤以為眼前景象可穿越,結果高速撞擊玻璃,導致重傷甚至死亡。根據專家推估,台灣每年可能有多達800萬隻鳥類因此喪命,是鳥類非自然死亡的首要原因。

她表示,歐美先進國家早已在30年前展開相關研究與防治,但台灣直到近年才開始正視此議題。尤其在許多標榜「綠建築」的建物中,常因強調節能採光、大量採用玻璃帷幕,再加上建築周圍植栽綠化,意外構成「有鳥又有窗」的典型窗殺條件,成為一種「生態陷阱」。

鄭孟洳指出,要防止窗殺並不困難,她舉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例,高美館自2023年起舉辦生態友善推廣活動,帶領市民用顯眼的貼紙密集排列於落地窗上,處理後的玻璃確實未再觀察到窗殺現象。根據「台灣猛禽研究會」的說明,只要在窗戶外側使用圓點貼、窗花玻璃等方式,破除玻璃的反射與穿透假象 ,就能減少至少90%的窗殺現象。

鄭孟洳表示,高雄市應積極防治窗殺,她舉例,台北市動保處已推出野鳥窗殺繪本;新北市則在「瑞芳動物之家」全面貼上防鳥撞窗貼;中央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已著手研擬,要將「鳥類友善防撞設計」納入綠建築評估指標。

為落實鳥類友善,鄭孟洳提出兩大建議:第一、動保處應儘速跟高雄市野鳥協會、台灣猛禽研究會等相關團體合作,共同推出鳥類友善窗戶概念的推廣活動;第二、要求動保處跨局處與工務局、都委會研議,將「鳥類友善防撞設計」納入《高雄市綠建築自治條例》與「高雄厝」相關法規中 ,打造高雄成為「鳥類友善城市」。

此外,鄭孟洳也針對道路安全提出質詢,點名水利局「透地雷達檢測」執行成效不彰。她以今年8月發生在車水馬龍的博愛路上的2米深坑洞為例 ,指出高雄地底管線複雜,預防檢測極為重要。
鄭孟洳出示數據,指水利局自111年起,連續四年編列預算皆為1,000萬元 。但111年和112年的實際執行經費都「超過」原編預算(分別為2,117萬及1,150萬) ,顯示檢測需求極大;但到了113年,執行經費卻「突然銳減」至881萬 ,檢測成效也隨之大幅降低。

她指出,111年檢測67公里路段,修復213處孔洞;112年檢測61公里,修復43處;到了113年,檢測長度竟腰斬,僅檢測30公里,一整年只發現並修復了28個孔洞。鄭孟洳質疑,難道這些潛在的危險都被檢查完了嗎?

鄭孟洳表示,在極端氣候頻繁的現在,市府更需投入資源預防。她要求,水利局應建立「災後主動巡查」機制,於颱風、地震後主動檢測高風險路段;並應建立「已檢測路段平台」,公開檢測數據、覆蓋公里數與修復效率,讓市民安心,同時以科學數據作為未來精準編列預算的依據。

author avatar
編輯部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