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新聞/編輯部
高雄市議員鄭孟洳昨(6)日於教育部門業務質詢中,再次關注「文化幣」政策的執行成效,指出文化幣作為中央文化部推動的青年文化參與方案,原意在於鼓勵青年親近藝文、促進文創產業發展並落實文化平權,但高雄執行情況仍顯城鄉落差。她呼籲文化局應加速補強偏鄉據點、結合巡迴藝文活動,讓更多地區的青年真正「用得到文化幣」。
鄭孟洳說明,根據文化局資料,高雄市38個行政區中,去年有8個行政區完全沒有文化幣兌換據點,今年雖減為5個行政區,但新增的3區也僅設有單一據點,難以帶動當地藝文消費。她指出,偏鄉孩子要使用文化幣,仍得大老遠跑進市區,形同變相剝奪文化近用權。
鄭孟洳進一步分析,在據點不足的情況下,文化幣消費金額自然難以提升。去年高雄共有12個行政區文化幣消費掛零;另有6區的消費占比連0.1%都不到。相對地,左營、苓雅、三民、鹽埕等市區行政區的消費占比超過六成,顯示文化幣消費高度集中於市區,城鄉落差依舊明顯。

鄭孟洳表示,依照符合領取資格的人數計算,高雄市青年2023年總共可以領到約1.3億元文化幣,2024年為2億元;今年因納入13至15歲族群後,總額更達2.3億元。她指出,若這些符合資格的青年都能在高雄本地使用文化幣,對於地方藝文經濟將是極大助力,不僅能帶動藝文產業發展,也能深化市民文化素養、推動文化平權。然而,目前地方執行面仍有許多待改善的空間,亟需市府拿出具體作為,讓文化幣政策真正發揮效益。
為確保市民「文化近用」的基本權益,鄭孟洳建議文化局應結合巡迴式藝文活動與文化幣消費機制,深入偏鄉行政區,讓文化不再只停留在市中心。她指出,文化局在舉辦免費的表演藝術巡演、戶外電影院或偏鄉音樂祭等活動時,可同步導入文創市集、行動書店與在地特色攤位,讓藝文活動與文化消費相互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如此一來,偏鄉青少年也能在生活圈內親近文化、參與文化、享受文化,真正落實文化平權的核心精神。希望文化局能在年底前提出具體行動計畫,讓高雄成為一座文化平權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