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台中市政府2025年10月29日舉辦了一場盛大的「企業永續A+行動頒獎典禮」,表揚十家在能源效率提升、減碳及永續治理方面表現卓越的企業。台上,官員與企業代表相互道賀,宣示共同打造「永續生態圈」的願景,台下,媒體與民眾見證這場綠色轉型的「成果發表」。然而,當我們細究這場頒獎典禮背後的政策脈絡與產業現實,卻發現台中市乃至全台灣的永續轉型之路,正面臨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
台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長張峯源在典禮中表示,台中市長盧秀燕相當重視全球氣候變遷及國際淨零浪潮,台中市政府已透過「永續淨零三部曲」、制定《永續淨零自治條例》及推動能源轉型,努力讓永續淨零與經濟發展並行不悖。這段官方說法聽來完美,但事實上,台中市政府的永續政策正暴露出地方政府在推動淨零轉型時的根本困境,那就是政策工具與產業需求之間的錯位,以及短期政績與長期效益之間的矛盾。
台中市的《永續淨零自治條例》確實是全台率先通過的地方淨零法規之一,內容涵蓋零碳產業、零碳環境、零碳交通、零碳生活及教育、氣候變遷調適等五大專章,看似完整。然而,根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針對八個縣市淨零自治條例的評比報告指出,地方政府在制定淨零自治條例時,往往只是延續或複製中央所訂定的政策目標與框架,缺乏積極思考自身的在地施政重點、產業結構、排放特性與地方資源。台中市作為台灣重要的工業城市,其碳排放主要來自製造業與工業部門,但在自治條例與實際執行措施中,對於如何協助高耗能產業進行深度減碳,卻缺乏具體且有效的政策工具。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企業永續A+行動」頒獎典禮所表揚的十家企業,包括台灣佳能、大銀微系統、羅布森等三家「永續領航獎」得主,以及漢翔航空、台中精機、正隆、福壽實業、歐思佛生技、哈伯精密、味榮食品等七家「永續菁英獎」得主。這些企業確實在能源管理系統、廢水回收系統、汰換耗能設備等措施上有所投入,但我們必須問,這些措施是否真正觸及企業營運核心的碳排問題?還是只是在既有框架下的漸進式改善?根據台灣企業ESG調查報告顯示,台灣超過五成企業沒有永續計畫,企業推動ESG主要受限於數據不足、缺乏相關知識,加上指標、框架與評比方式多元,使企業欲將ESG納入策略規劃時無跡可循。

從獲獎企業的具體措施來看,台灣佳能透過智能監控系統優化製程能源消耗,推動廢水及廢塑料回收再利用;台中精機訂定每年減碳百分之五的目標,導入冰水主機及空調數位管理系統,年減碳量逾八萬三千公噸;羅布森則將公務車輛更換為低耗能貨車及油電車。這些措施看似積極,但仔細分析便會發現,多數企業的減碳行動仍停留在「節能設備更新」與「能源管理優化」層次,對於製程本身的低碳轉型、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以及供應鏈整體減碳的帶動,著墨相對有限。這種「漸進式改善」的永續作為,能否真正回應2050年淨零碳排的挑戰,令人存疑。
台中市政府將此次競賽定位為「協助企業建構綠色韌性供應鏈」的重要工具,並強調要「串聯產業供應鏈與社會各界資源,共同推動企業淨零與永續」。然而,根據國際經驗與學術研究指出,企業永續轉型最大的障礙在於企業高層與執行團隊的知識落差、永續投資短期內難以見效、中小企業缺乏制定永續策略的資源,以及永續行動未與薪酬績效連結等問題。台中市政府雖然透過競賽與獎勵機制,希望激勵更多企業投入永續轉型,但這種「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模式,能否真正解決企業在永續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實質困境,顯然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此外,台中市政府在頒獎典禮中特別提到「台中市商場低碳認證」,並宣布一百一十四年度通過認證的五家大型商場,包括統一超商泰安服務區、統一超商清水服務區、三中港奧特萊斯、特力屋北屯分公司、遠東百貨台中分公司等。將商場納入低碳認證範疇,確實是擴大淨零行動社會影響力的重要一步,但我們必須追問,這些大型商場的低碳認證標準為何?認證過程是否嚴謹?認證後的持續追蹤與改善機制是否完善?若缺乏透明且嚴格的評估機制,這類認證恐怕只會淪為「漂綠」的工具,讓企業獲得永續形象的加分,卻未能實質推動減碳效益。
![]()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台灣在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上面臨四大挑戰,包括無碳能源配比難以達標、再生能源穩定供應問題、氫能與碳捕捉再利用封存技術發展困難、能源效率與預算問題。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梁啟源指出,與國際相比,台灣淨零排放面臨的困境更為嚴峻,因為台灣的慣用能源、主要產業多偏向高碳排、高耗能、高汙染性質,形成高度碳鎖定的褐色經濟體質。在這樣的結構性困境下,台中市政府的永續政策若只停留在表面的獎勵與宣導,而未能深入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創新支持,恐怕只是治標不治本。

台中市政府副局長林敏棋在頒獎典禮中強調,「企業積極永續行動,不僅能提升國際競爭力,更能串聯整體供應鏈」。這句話確實道出了永續轉型的核心價值,但問題是,台灣中小企業占比高達百分之九十八,多數企業面臨資源有限、制度薄弱與成本過高等挑戰,即使願意投入,卻難以有效對應國際要求。當國際大型品牌要求供應鏈進行碳盤查、取得永續認證時,台灣中小企業若缺乏政府實質的資金補助、技術輔導與人才培訓支持,恐怕只會在綠色供應鏈的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
更令人憂心的是,台灣企業在推動ESG時,往往將永續視為「有餘力再做的項目」,而非企業核心策略的一部分。根據調查顯示,台灣有近九成受訪者表示在投資ESG數據分析方案時遭遇困境,ESG數據雖已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如何收集與管理卻成為主要挑戰。此外,許多企業雖然推動ESG執行,卻未將永續績效與薪酬和績效連結,導致執行團隊缺乏動力全力衝刺。這些問題顯示,台灣企業在永續轉型過程中,不僅面臨外部政策與市場壓力,更面臨內部治理與組織文化的深層挑戰。

台中市政府推動「企業永續A+行動」,立意良善,但若只是停留在頒獎與表揚層次,而未能深入解決企業在永續轉型過程中的實質困境,這場盛宴恐怕只是一場美麗的表演,無法真正帶動產業的綠色轉型。地方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不只是政策宣示與獎勵機制的設計者,更應該是產業轉型的推動者與資源整合者。台中市作為台灣重要的工業城市,更應該針對在地產業的碳排特性與轉型需求,提出具體且有效的政策工具,包括碳盤查輔導、低碳技術媒合、綠色金融支持、永續人才培訓…等。

長期而言,台灣的淨零轉型能否成功,取決於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是否真正理解永續不只是環保議題,更是經濟競爭力與產業升級的關鍵。當全球各國紛紛祭出碳邊境稅、綠色供應鏈…等政策時,台灣企業若無法及時轉型,將在國際市場中失去競爭力。然而,永續轉型需要長期且大量的資金、技術與人才投入,短期內難以見效,這與政治人物追求短期政績的邏輯往往相互衝突。台中市政府這場「企業永續A+行動頒獎典禮」,究竟是真正推動產業轉型的起點,還是只是另一場政績宣傳的表演,答案或許要等到2050年,我們才能真正看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