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五味(酸、甜、苦、辣、鹹)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其實,中醫理論中也有五味, 即「酸、苦、甘、辛、鹹」。春季萬物復甦,自然界陽氣升發,此時適量食用酸味食物有助疏肝理氣、調和氣血,為全年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適量食酸有哪些好處
《黃帝內經》提到「酸入肝」, 肝主疏泄,酸味的收斂之性可以調節肝臟的疏泄功能,使其不過於亢奮,對於維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有著重要意義。酸味與肝臟的對應關係, 使其在五味中具有特殊地位,也體現了中醫注重人體臟腑功能協調的整體觀念。
肝主藏血,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開竅於目。酸味入肝,能夠滋養肝血、濡養筋脈。適量進食酸味食物, 可強化肝臟功能,助力肝臟更高效地發揮疏泄與藏血之能,還可疏肝理氣,有效緩解情緒波動,改善肝鬱氣滯引發的胸悶、脅痛等不適症狀。同時,酸味的收斂特性能夠防止肝氣過度升發,避免肝陽上亢等病症出現,從而維持肝臟的正常生理運作。
適量食用酸味食物對人體有諸多益處
第一,酸味食物具有開胃消食之效,能夠刺激唾液與胃液分泌,增強胃腸消化功能,提升食欲。對於那些飽受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困擾的人而言,適量食用山楂、話梅等酸味食物,有助於消化功能的改善。
第二,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的特性,可有效防止人體津液過度外泄。當人們出現多汗、遺精等症狀時, 適當攝入酸味食物或藥物,可以起到收斂止汗、澀精止遺的作用。
第三,酸味食物對養肝血有益,能調節肝臟功能。在維持人體氣血平衡、穩定情緒方面,酸味食物也可提供一定助力。
需要注意的是, 雖然酸味食物對人體有益,但過量食用也會帶來一些不良影響。過量食用酸味食物會使肝氣過於旺盛,進而克制脾土。脾主運化,脾的功能受到抑制後,人們可能出現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脾胃虛弱的症狀。過量食用酸味食物還可能導致筋脈拘攣,使人出現肢體屈伸不利等症狀。過量食用酸味食物也可能影響牙齒健康,導致牙齒酸痛、敏感等問題。寒濕體質人群過量食用酸味食物可加重體內寒濕,引發關節疼痛等症狀。就情緒問題來說,由於酸味與肝相關, 過量食用酸味食物可能導致肝氣過盛,引發情緒波動或煩躁不安。
酸味食物知多少
酸味食物豐富多樣。例如,檸檬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美白等功效,常被用於製作飲品。優酪乳含有豐富的乳酸菌,有助於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消化。山楂不僅酸甜可口,還具有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胃脘脹滿等症狀。蕃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的功效。柚子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有清熱降火、止咳化痰的作用。餐桌上常見的酸菜具有開胃、助消化的作用。酸棗仁、山茱萸、白芍、烏梅、五倍子則是常用的酸味藥物。
巧妙搭配 「事半功倍」
在中醫理論中,酸味與其他四味(苦、甘、辛、鹹)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
酸味與苦味搭配,具有清熱瀉火、降逆止嘔的作用。例如,黃連配吳茱萸(左金丸),黃連味苦性寒, 吳茱萸味辛性熱,二者配伍,以黃連之苦降為主,佐以吳茱萸之辛散, 共奏清肝瀉火、降逆止嘔之效。酸味與甘味合用,酸甘化陰,能夠滋養陰液。例如,烏梅與甘草配伍, 可起到生津止渴、養陰潤燥的作用。酸味與辛味相互制約,酸味的收斂與辛味的發散相互平衡,可防止人體的氣機過於升散或收斂。酸味與鹹味搭配,可增強軟堅散結的作用。
這篇文章 食酸的注意事項 您瞭解嗎 最早出現於 中國醫藥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