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蔡富丞/綜合報導】由捷克國家科學院亞非研究所所長路丹妮(Táňa Dluhošová)主編的臺灣文學選集《Ostrov na rozcestí. Literární mapa Tchaj-wanu》(十字路口的島嶼:臺灣文學地圖),昨(27)日在Ji.hlava國際紀錄片影展的「靈感論壇」(Inspiration Forum)正式發表。由文化部支持,駐捷克代表處文化組與捷克風車出版社(Větrné mlýny)推動,集結2024年捷克「作家閱讀月」以臺灣為主題國期間,赴捷克與斯洛伐克4城巡迴朗讀的30位臺灣作家精選作品,展現臺灣當代文學於中東歐文化空間中的多元風貌與國際對話潛能,意義深遠。

《十字路口的島嶼:臺灣文學地圖》書名象徵臺灣當代所面臨的多重交會點,涵蓋歷史記憶與未來想像、地方認同與全球連結、文化傳統與創新語言等議題。主編路丹妮指出,「這本文學選集是一張由30位臺灣作家共同繪製的文化地圖,邀請捷克讀者從臺灣文學出發,理解這座島嶼的多元樣貌與內在動能。」

新書發表會現場,捷克知名文化主持人Petr Vizina率先拋出提問「誰站在十字路口?」,路丹妮回應,「在當今的地緣政治脈絡中,其實每一個國家、社會,甚至每一個個人,都站在自己的十字路口。」路丹妮強調,這本書既是理解臺灣的一扇窗,也是一面映照自身處境的鏡子,「因此,這不僅是一本關於臺灣的書,更是每一位讀者都值得一讀的書」。
路丹妮進一步指出,本書納入原住民與新住民創作者作品,展現臺灣文化結構的多元與包容,「臺灣文學不是單一的華文書寫,而是交織台語、客家、南島原民語、東南亞語系與全球感知的開放文學體」,路丹妮強調,「臺灣是一個努力擁抱多元族群的社會,這樣的文化現實也反映在當代文學創作中。」
旅歐臺灣作家陳思宏也受邀出席新書發表會,並以個人經驗分享臺灣文學在自由社會中的角色。陳思宏表示,「臺灣是一個你可以表達自己的地方,無論你信仰什麼宗教,你的性別是什麼,你都能在這裡感受到自由。」陳思宏並補充,「我的個人樂觀主義是希望臺灣將繼續保持自由之島,並成為其他社會學習的好榜樣。我看到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害怕的社會。」
現場同步放映捷克導演Haruna Honcoop所拍攝的紀錄短片,捕捉作家們於布爾諾朗讀的身影,作為本次文學地圖計畫的視覺延伸,也展現文學跨文化流動的豐富面貌。
文化部表示,《十字路口的島嶼:臺灣文學地圖》為首部以臺灣當代文學視角呈現臺灣歷史與社會樣貌的捷克語出版品,由路丹妮與宋詩孟(Šimon Suk)2位學者依不同主題撰寫導讀專文,並精選30位臺灣作家於「作家閱讀月」期間朗讀的作品,構築出一幅豐富多元的臺灣文學地圖。此書於當前臺捷交流日益緊密之際,為捷克讀者提供一扇認識臺灣文化、歷史與社會的全新入口。
路丹妮總結表示,「臺灣文學正在世界文學地圖上佔據屬於自己的位置,它所提出的不是單一聲音,而是多種聲音的並存與對話,這本書希望將這樣的複數性帶入捷克讀者的閱讀經驗中。」
這本臺灣文學選集將於11月陸續於風車出版社官網開賣,並在捷克各大網路及實體通路銷售,繼陳思宏打頭陣,作家賴香吟也將於11月4日至5日受出版社邀請赴布拉格及布爾諾推廣新書,期盼觸及更多捷克讀者。
原始新聞來源 臺灣文學選集《十字路口的島嶼:臺灣文學地圖》捷語出版發表 知名捷克學者:從文學認識多元島國精神 臺灣郵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