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國際會展中心」啟動試營運 中部產業強心針還是短視政績工程?

( 鄒志中特稿 )  「臺中國際會展中心」日前才剛宣佈啟動試營運,首檔「2025台灣國際五金工具博覽會×五金工業展」2025年10月21日起至23日便盛大登場。此舉不僅是台灣中部產業的一大盛事,更被臺中市長盧秀燕譽為為台灣中部產業注入的「強心針」。然而,在官方一片樂觀的宣傳聲中,作為專業的經濟觀察者,我們必須以更為審慎與批判的視角,深入剖析這項耗資近百億的重大建設,究竟是能為台灣中部產業帶來長遠的國際競爭力,抑或是僅滿足於短期的政治效益?

此次「臺中國際會展中心」的啟用,無疑為台灣中部地區的五金手工具與金屬加工產業帶來了新的契機。台灣超過七成相關業者集中在中部地區,年產值高達新台幣840億元。盧市長強調,「臺中國際會展中心」將發揮「前店後廠」的優勢,實現一站式觀展與下單,協助企業拓展外銷通路、接軌國際市場。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完美的產業升級方案,為飽受關稅與匯率雙重挑戰的業者,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國際舞台。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快速變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僅憑一個簡單的硬體設施的升級,是否就足以讓台灣中部的產業真正「脫胎換骨」?

回顧「臺中國際會展中心」的興建歷程,可謂一波三折。盧市長上任以來,秉持「開不了工的要開工、完不了工的要完工」的決心,克服疫情、戰爭、原物料上漲與人力短缺…等多重挑戰,將總預算從原先的58億元追加至89億元,並由市府自籌。這份對重大建設的堅持固然值得肯定,但高達數十億的追加預算,以及最終還是由台中市政府獨立承擔財政的壓力,其背後的效益評估與資源配置是否合理,仍有待更深入的檢視。

「臺中國際會展中心」一期包含展覽館與會議中心,可容納約2,360個標準攤位,未來二期完工後更將擴增至近5,000個攤位,目標成為全台最大、最先進的會展基地。這項宏偉的規劃,究竟是基於對台灣產業發展的深思熟慮,抑或是對「最大」、「最先進」…等數字迷思的追求?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大型基礎建設的投資效益,應著眼於其能否帶動產業結構優化、提升整體生產力,並創造長期永續的經濟價值。「臺中國際會展中心」固然能提供一個展示平台,促進交易,但若缺乏產業本身的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再先進的展覽場地,也可能淪為空有其表的硬體。當前台灣中部產業面臨的挑戰,除了關稅與匯率,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技術升級、品牌建立與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開發。「臺中國際會展中心」能否有效引導業者朝這些方向轉型,而非僅僅停留在「接單」的層次,則更將是其成敗的關鍵。

此外,「臺中國際會展中心」在推動綠能與永續發展方面的努力,亦值得關注。五樓設置約5,000片太陽能光電板,每年可發電約250萬度,展現台中市政府對環保議題的重視。然而,在追求硬體設施的同時,我們也應思考,如何將綠色經濟的理念更深層地融入台灣中部產業的轉型升級中,例如推動綠色製造、循環經濟模式,以及發展再生能源相關產業。這些軟性實力的提升,或許更能為台灣中部產業帶來長期的競爭優勢,而非僅僅是「臺中國際會展中心」的電力自給自足。

總體而言,「臺中國際會展中心」的啟用,確實為台灣中部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然而,若要真正實現「為台灣中部產業注入強心針」的目標,單靠硬體建設的堆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更為宏觀的戰略思維,將「臺中國際會展中心」視為一個平台,而非終點。透過這個平台,我們應更鼓勵台灣產業投入研發與創新、技術升級、品牌國際化,並積極培育高素質的人才。

更重要的是,政府與產業應共同思考,如何在短期效益與長期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避免重蹈過去許多大型建設「雷聲大雨點小」的覆轍。畢竟,一個真正強大的產業,其核心力量來自於不斷的自我超越與創新,而非僅僅依賴於政府的政策扶持與硬體的投入。

author avatar
鄒 志中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