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志中特稿 ) 一年一度的「台中市民野餐日」即將在2025年11月2日在台中市盛大登場,這場由台中市長盧秀燕大力推動的年度盛事,今年已邁入第四屆。活動從最初在中央公園的單點舉辦,迅速擴張到如今遍及台中市29個行政區、共計30處場地的龐大規模,參與人數更從首屆的數萬人攀升至去年的19萬人。今年,活動更與即將試營運的「台中綠美圖」相結合,以「草地閱讀」為核心主題,試圖在都市的喧囂中,為台中市民打造一片結合自然、閱讀與家庭同樂的田園詩。然而,我們必須揭開這層溫情脈脈的面紗,深入剖析其背後的政策邏輯、資源配置,以及可能衍生的社會經濟效應。這場看似「全民共享」的歡樂派對,實際上是對台中城市治理能力與資源公平性的一場嚴峻的「草地考驗」。
首先,我們必須正視一個根本問題:當一項公共活動被冠以「全民」之名時,它是否真正觸及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野餐,這個從歐洲貴族莊園走向現代都市綠地的休閒活動,其本身就帶有特定的文化符碼與階級屬性。一場體面的野餐需要什麼?它需要可供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足以負擔交通與餐食的經濟能力、以及能夠輕易到達優質公園綠地的便利性。對於那些每日為生計奔波的基層勞工、居住在公共交通網絡末梢的偏鄉居民,或是需要照顧長者與幼兒而分身乏術的家庭而言,「帶上一本書、一份餐點,到草地上享受陽光」的浪漫想像,更像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侈」?
這就引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當台中市政府將大量資源投入這場盛大的「全民派對」時,是否無形中將那些最需要公共資源扶持的弱勢群體,再次排除在了「美好生活」的想像之外?這不禁令人想起經濟學家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對某些政策的嚴厲批評,他曾說:「我第一次為我的國家感到羞恥!…」,因為這些政策看似普惠,實則不會更加劇社會的「不平等」?我們必須警惕,一場成功的市民活動,其衡量標準不應僅是參與人數的增長,更在於其對社會包容性的實質貢獻。
接著,讓我們從資源配置的效益角度,對這項政策進行更深層的剖析。根據台中市政府資料,台中市擁有全國第二的人均綠地面積,台中市政府也透過「台中美樂地計畫」持續投入資源改善公園設施。這些努力值得肯定,因為優質的公共空間是提升市民福祉的關鍵基礎設施。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資源的「機會成本」。
試問:舉辦一場遍及台中市29區的大型活動,其背後所動用的人力、行政資源、宣傳經費,乃至於台中市政府各級公務人員將為此投入的時間,仍將是一筆巨大的開銷。我們不禁要問,如果將同樣的資源,轉而投入到更具迫切性的公共服務領域,例如:為經濟弱勢家庭的學童提供長期的課後輔導與營養餐食、擴充偏鄉地區的公共圖書館藏書與數位設備、或是增加對小型在地藝文團體的補助,使其能深入社區進行常態性的文化扎根工作?其所能產生的長期社會效益,是否會遠大於一場年度性的野餐活動?答案或許非常明顯。公共政策的抉擇,從來都不是「要」與「不要」的是非題,而是資源如何分配能達到最大化社會總效益的權衡題。當我們看到「閱讀叭噗車」在台中市中央公園的草地上提供借閱服務時,我們更應追問,那些連圖書館都遙不可及的孩子們,他們的閱讀權利又該由誰來保障?
再者,活動所倡導的「草地閱讀」與「永續生活」理念,雖然立意良善,但在執行層面卻可能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在一個充滿聲光效果、攤販叫賣與人群喧嘩的活動現場,到底會有多少台中市民能夠真正沉浸於書本的心靈世界?「草地閱讀」最終是淪為一種時尚的拍照背景,還是一種真實的文化實踐,的確值得我們再三深思。
同樣地,「無痕野餐」的環保倡議,要求台中市民自備餐具、徹底分類回收垃圾,並鼓勵搭乘大眾運輸。這些對於中產階級而言或許是舉手之勞的環保美德,但對於那些生活壓力巨大、環保意識尚未普及的群體來說,卻可能構成參與的另一重障礙。政策的設計若脫離了對社會多元性的深刻理解,便極易陷入「何不食肉糜」的精英視角,將特定的生活風格與價值觀強加於所有市民。這種看似進步的政策話語,實際上可能加深了社會內部的文化隔閡與階級焦慮,這豈不與活動標榜的「全民共融」的偉大目標背道而馳?
從更宏觀的城市發展戰略來看,這場野餐日的成功,究竟是城市內在競爭力提升的真實反映,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城市行銷?當盧秀燕市長在宣傳時引述《一起野餐吧!》一書,將野餐日的盛況歸結為台中市宜居環境的勝利。然而,一個城市的真正魅力與長期競爭力,並非建立在一次性的節慶活動之上,而是源於其產業結構的健全、創新能力的培育、社會福利的完善,以及對多元文化的包容。當我們將目光從光鮮亮麗的草地派對,轉向台中市當前面臨的產業轉型壓力、青年就業困境、以及城鄉發展不均…等更深層次的挑戰時,便會發現,僅僅依靠舉辦大型活動來營造的「幸福感」,是非常脆弱而不穩固的。
我們認為一個真正有遠見的政府,應當將資源投入到能夠產生長期複利效應的結構性改革中,而非沉迷於短期內能夠博取媒體版面與市民掌聲的表面功夫。長期受保護慣了的產業,過去歷史看來都沒有好的最終下場。同理,一個只滿足於舉辦派對的城市,其長期的競爭力成長也將受到限制。
總結而言,「台中市民野餐日」作為一項公共政策的產物,其成功之處在於它回應了市民對休閒生活的需求,並有效地整合了都市的綠地資源。然而,從公共政策批判性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超越活動本身的熱鬧景象,去審視其在社會公平、資源效益與長期發展…等多面向所引發的更深層次的質問。
我們並非要全盤否定「台中市民野餐日」活動的價值,而是要提出一個更高的期許:未來在台中市的城市治理,應當具備更細膩的社會洞察與更具遠見的戰略思維。我們期待看到的,不僅是一場場成功的「全民派對」,更是一個在派對散場後,依然能為所有市民,特別是那些未能出席派對的台中市民,提供堅實支持與溫暖庇護的偉大城市。畢竟,「長期競爭力」這幾個字,不應只存在於經濟學者的字典裡,更應深刻烙印在每一位城市治理者的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