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中特稿) 美國的關稅大刀再度揮下,全球貿易戰的陰影再次籠罩,而台灣的勞動市場,正悄然上演著一齣悲歌。根據最新數據,全台已有超過三百家企業因關稅衝擊而實施減班休息,受到波及的產業涵蓋機械、汽車零組件、金屬、橡塑膠等類別,尤其是水五金、扣件等金屬相關產業,過去便承受中國低價傾銷等外部壓力,如今又面臨關稅升高的雙重打擊,經營環境雪上加霜。受關稅衝擊影響勞工高達七千多人,創下近年新高。這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七千多個家庭的生計與不安。然而,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我們偉大的賴政府,似乎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提出的因應機制空泛無力,實令廣大勞工們心寒。
政府回應蒼白無力
立法委員廖偉翔日前在立法院的國會議事殿堂上,對勞動部的質詢一針見血,他要求政府必須針對關稅衝擊,提出低、中、高三種不同情境下的具體評估,用明確的數據向台灣人民說清楚講明白,到底衝擊有多大?影響範圍有多廣?唯有如此,才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應對方案。這項要求合情合理,也是一個負責任政府應盡的基本義務。
然而,勞動部長洪申翰的回應,卻是令人失望的「無法提供精確數字」。這種避重就輕、模糊其詞的說法,不僅無法安撫人心,更凸顯了賴政府在面對重大經濟挑戰時的準備不足與官僚心態。當第一線的勞動主管機關都無法讓勞工了解未來趨勢、獲得安心時,我們不禁要問:政府的角色到底在哪裡?
歷史的教訓與人民的處境
這不禁讓人想起川普時代的貿易戰,當時許多人將希望寄託於「改變現狀」,最終卻迎來了更糟糕的處境。歷史的教訓殷鑑不遠,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應讓同樣的悲劇重演。這些受影響的勞工,他們不是冰冷的統計數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家庭的支柱,是社會的基石。他們當初投票,或許就是期盼一個更安穩的生活。然而現在,改變來了,但改變的不是他們的生活變好,而是比以前更糟糕。當台灣的勞工們因為無班可上而憂心忡忡,當企業因為訂單銳減而掙扎求生,賴政府不能只用「趨勢好轉」這種空洞的口號來搪塞。我們需要的是具體的行動、有效的輔導措施,以及對台灣產業轉型的長遠規劃。
保護主義的短視與長期代價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關稅壁壘的建立,短期內或許能保護特定產業,但長期而言,卻是削弱國家競爭力的毒藥。理由很簡單,長期受保護慣了的產業,過去歷史看來都沒有好的最終下場。反之,維持自由貿易的國家或地區,由於分工符合經濟條件,而且企業必須隨時接受外來的挑戰,其競爭力的成長,應該會比較高。賴政府的職責,就是要為台灣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並為台灣勞工提供轉職、升級的公平機會,而不是築起高牆,將自己孤立於世界之外。短期的保護或許能換來選票,但長期的競爭力流失,最終將由全民共同承擔苦果。
結論:我們需要一個負責任的政府
面對這波關稅衝擊,賴政府的態度與作為,將直接決定台灣未來的經濟走向。我們呼籲勞動部,要拿出具體的數據與方案,停止空談,正視問題。台灣的勞工,值得一個更明確的答案,一個更有力的保障。別讓這七千名勞工的無奈,成為賴政府空洞承諾下的犧牲品。長期競爭力這幾個字,或許不在某些政治人物的字典裡,但它卻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命脈。我們需要一個有遠見、有擔當、真正為人民著想的政府,帶領台灣走出困境,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