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琦專欄】《紐約時報》建議,觀光署看到了嗎?

文/胡文琦 親民黨發言人

雖說外國月亮不見得真的比較圓,但他山之石確實仍可以攻錯無誤。針對寶島台灣明明十分具有有特色的地理風景與人文景況,可以吸引到不少的國內外觀光客前來消費與旅遊,近日《紐約時報》刊出專文主動稱讚,台灣東部的山、海景色是被低估的「美麗瑰寶」,但台灣卻常常被「不解事實真相、不解風情」的西方世界給誤解是,只有工業重鎮或都市叢林而已。紐時並引述台灣在地旅遊專家的評論表示,台灣關於觀光旅遊這塊的推廣行銷可說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據悉,該篇專文還提到,台灣雖面臨著地震與颱風侵襲等「無法避免」的天災地變硬傷,讓台灣的旅遊業發展受到不少的限制。但紐時報導也指出,台灣約有七成的國土被美麗的森林與山脈所覆蓋,並具備著世界級戶外體驗的優勢與相關條件,然而,卻因旅遊的形象太過單一、行銷的資源有限,在國際遊客的眼中很容易被低估。許多的外國旅客在抵台前並無過多的期待,直到「親眼」見到台灣東海岸的美麗風景後,才驚艷於台灣自然風光之豐富與多樣云云。

此外,紐時報導還引述「在地、接地氣」的台灣旅遊專家說法,相較於越南、日本與新加坡等亞洲旅遊熱門的國家,台灣目前尚未重返2019年國際旅客數量最高的1190萬人次高峰;雖然,可說是與中國大陸目前對赴台的觀光政策限制有關,但台灣已然拓展了美國航線,甚至還與美國航空公司合作等,只是觀光行銷的圖像與重點,仍然過度集中於牛肉麵、小籠包等飲食文化,「而未能呈現山海、戶外、文化等全方位旅遊的魅力」,儘管遊客對台灣風景興趣日益濃厚,但仍面臨行銷的難題。

坦白說,扣除「地理台灣」所無法避免的天災地變與颱風等無法操之在我的因素後,紐約時報此際「眼見為憑、親身體驗」公平客觀科學的第三者建言,難道台灣政府還真的是「第一次聽到或看到」?根據撰文者的形容,花蓮飯店設施豪華風景絕美,…,在坐火車抵達台北後搭乘便利的捷運穿梭在各酒吧、餐廳,盡情融入都市節奏,而就是這樣的多樣性,讓台灣成為優良的旅遊目的地,不過,「台灣的旅遊行銷卻沒能充分展現這點」,準此,報告觀光署,問題問對了,答案就出來了,加油。

%E8%83%A1%E6%96%87%E7%90%A6 1 01 1068x534 1 1024x512 1 1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始新聞來源 【胡文琦專欄】《紐約時報》建議,觀光署看到了嗎? 臺灣郵報.

author avatar
臺灣郵報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