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Vision Day」以「同行點希望」為主題,帶出同行伙伴如何與宣明會攜手,為弱勢兒童及其社區帶來改變,重燃希望。開幕禮由世界宣明會總裁暨總幹事Andrew Morley及香港世界宣明會總幹事馮丹媚主持,資深助養者陳志雲與一眾親身見證本會的工作的藝人包括黃翠如和衞詩雅、導演劉偉恒一家及音樂人陳思捷亦有到場支持及簡短分享感受。
其後,Andrew Morley與陳志雲展開真情對話,探討「助養兒童計劃」的真實成效,以及宣明會75年來持續推動全球扶貧工作的初心和動力。Andrew Morley表示,全球緊急人道救援需求在過去15年間大幅上升,由每年約3宗急增至33宗,但國際人道救援資金卻嚴重短缺,令前線工作面對極大挑戰。他記得曾遇上一位叫Esther、居於肯尼亞南部與坦桑尼亞北部邊境之間的8歲女童,因家境貧困,父母為了換取六隻牛的嫁妝,把她嫁給一位年長男子。可是Esther的丈夫經常虐待她,她曾多次逃走求助但不果,直至第3次逃到宣明會當地辦公室,才終於獲救,並被安排收養及得以重返校園。而宣明會能在當地設有辦公室,正是因為有助養兒童計劃的支持。Andrew Morley說,至今仍難以忘懷Esther流露出的笑容和感激的眼神。
作為6個小孩的助養者,Andrew Morley深信每一份捐助都能為像 Esther 一樣的孩子帶來新生:「如果你曾懷疑自己的付出是否足以帶來改變,請看看Esther的例子。」 他又向香港人的慷慨捐助表示感謝:「我在此向所有人,包括企業伙伴、學校、醫院、助養兒童計劃支持者,以及所有為我們籌款和祈禱的每位致以由衷謝意。」
宣明會亦向近300個單位、來自多個界別的同行伙伴頒發感謝狀及紀念座,並致送襟章予支持宣明會超過20年的捐助者,感謝他們多年來的同行,讓身處脆弱社區的兒童重拾生活的希望。
支持宣明會12年的助養者Kenny也分享與孟加拉助養女兒的感人故事。他憶述參加孟加拉探訪團期間遇上百年一遇的超強颱風,當地災情十分嚴峻,但助養女兒即使忙於清理家園,仍堅持按約定時間見面,令他非常感動。他說:「我們會認為捐錢給小朋友讀書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他身處的社區沒有學校,孩子即使有錢也無法上學。宣明會與當地政府合作,做了很多規劃,這是我成為助養者之後才明白的事。」
典禮上,參與「聯中饑饉」的馬鞍山崇真學校的學生化身成band隊,演奏Beyond在1991年隨宣明會到訪肯亞後撰寫的經典金曲《Amani》,以及樂隊RubberBand到訪津巴布韋後,為「饑饉30」創作的主題曲《We are one》,傳達對世界和平的盼望和同行的訊息;而庭恩兒童合唱團派出24位本身有語言障礙但曾接受訓練的孩子,頌唱由宣明會創辦人卜皮爾博士 (Bob Pierce) 於1947年在廈門教小朋友唱的歌曲《The Little Light of Mine》,傳達共融信息,帶動全場氣氛。
宣明會一直積極推動遺產捐贈,冀通過及早安排個人資產,為有需要的一群帶來長遠的改變。「World Vision Day」當日也邀請合作伙伴「遺善最樂」合辦了「平安三寶」講座,由執業律師講解訂立遺囑、持久授權書及預設醫療指示的重要性,共有超過100名人士參加。此外,宣明會致力服務世上最脆弱的兒童和社區,透過水利衛生 (WASH)、教育、健康與營養、生計和兒童保護等五大工作範疇,持續支援世界各地的貧困兒童,為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 作出貢獻。活動當日亦設有工作坊,向教育界人士介紹宣明會在這些範疇的實踐經驗。場內亦設多個攤位遊戲,加強公眾對救災、水資源等議題的認識。
Hashtag: #宣明會
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有關世界宣明會及香港世界宣明會歷史
1947年,年輕的美籍記者及美國浸信會牧師(American Baptist minister)卜皮爾博士(Bob Pierce) 來到中國,在廈門遇見一位因要求上學而被趕出家門的小女孩白玉。為了幫助她,卜皮爾將身上僅餘的五元交給傳教士韓家寶女士,並在回國後每月寄上五元,資助白玉生活和上學所需。此經歷啟發卜皮爾在1950年成立了世界宣明會,幫助世上貧困孩子,這五元亦成為日後「助養兒童計劃」的雛型。1953年,為回應韓戰結束後孤兒的需要,第一個「助養兒童計劃」展開,隨後計劃更擴展至亞洲其他國家、拉丁美洲、非洲、東歐及中東等地。
1962年颱風溫黛吹襲香港,世界宣明會在港派發賑災物資,並正式成立辦事處。隨着香港經濟起飛,香港世界宣明會於1982年轉為籌款辦事處,支持宣明會在世界各地的救援及發展工作,亦積極推廣公共教育,喚起市民對貧窮、飢餓、健康及兒童權利等議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