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新聞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60歲的林先生,退休前是竹科工程師。年輕時,他為了家庭長年在電腦前工作,日以繼夜地敲打鍵盤,沒想到退休後卻因右手麻痛困擾不斷。夜晚時,他常被手部的不適感驚醒,白天也因拇指無力與精細動作受限,連拿碗都拿不穩,更別提做他最喜歡的手工藝。原先他僅靠止痛藥苦撐,在家人的勸說下才來就診。經東元綜合醫院骨科張耀元主治醫師檢查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並接受神經減壓手術。術後,林先生的麻痛症狀逐漸改善,雖仍有些許不適,但已能穩穩拿碗,甚至能陪孫子摺紙飛機,生活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東元綜合醫院骨科張耀元主治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疾病之一。成因來自於手掌掌側狹窄的腕隧道內,正中神經受到來自腫脹肌腱或周邊軟組織的壓迫。由於腕隧道空間有限,一旦出現肌腱發炎或因重複性使用導致腫脹,就會使正中神經受到影響,進而引發一系列症狀。
骨科張耀元醫師解釋,臨床上,最典型的表現是病人感覺大拇指到無名指之間的四根手指會出現麻木或刺痛,部分患者更會在夜間因症狀加劇而醒來。若病情持續惡化,正中神經長期受壓,便可能造成拇指魚際肌的無力甚至萎縮,對於日常抓握、提物或精細動作的影響極大。這些臨床表徵使腕隧道症候群不僅是一種單純的神經壓迫問題,更會直接牽涉到患者的生活品質。
█流行病學與高風險族群
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40到60歲之間的中年族群,女性的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此外,長時間需要反覆使用手腕的人,特別是長期操作電腦鍵盤的上班族、廚師、美髮師或需經常搬運重物的工作者,都是高風險群體。若患者本身合併有糖尿病、腎臟疾病、內分泌異常,或是在懷孕期間,則因軟組織容易出現水腫或發炎,也會增加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機率。
█治療與手術考量
骨科張耀元醫師說,輕度的患者通常可以透過藥物與姿勢調整來改善。消炎藥物能減緩發炎反應,而護腕或副木的使用則可幫助手腕固定、降低腕隧道內壓力。若症狀持續,可能會建議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以有效緩解神經壓迫。然而,當病程進展到導致拇指肌肉無力或萎縮時,僅靠保守治療往往無法逆轉,此時就需要藉由手術進行減壓,釋放正中神經以恢復功能。
█預防與日常保養
張醫師提醒,預防與日常保養同樣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是避免手腕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例如辦公族在使用電腦時,應養成每隔三十分鐘起身伸展的習慣,以促進肌腱與神經的滑動。搬運重物或長時間操作震動工具時,建議配戴抗震護腕來分散壓力。下班後的熱敷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也能幫助放鬆緊繃的肌腱,減少慢性發炎的風險。
腕隧道症候群是一種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疾病。若能及早辨識高風險族群,並在初期症狀出現時就給予適當治療,不僅能有效改善不適,也能避免神經受損進一步惡化。日常生活中的姿勢調整與護理,更是維護手部健康、降低腕隧道症候群風險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