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新聞/記者羅蔚舟報導】
從台東走向高雄,再從助理熬成設計師,張詩怡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堅持與夢想的現代傳說。15歲那年,張詩怡決定離開熟悉的家鄉台東,只為了追求「美」這件事。當同齡人還在課本裡畫下未來,張詩怡已提著行李踏上異鄉的學習之路。那時的張詩怡沒有退路,只有前進的信念——要靠一技之長,闖出屬於自己的舞台。

張詩怡笑說,自己其實從小就愛漂亮,也喜歡看著別人變美。這份對美感的直覺,讓她在眾多選擇中,毫不猶豫選擇了美髮。那個年代,學習環境並不如現在便利,靠著微薄的薪水與打工收入,她咬牙撐過無數個夜晚,只為了買進階教材、練習假人頭。張詩怡回憶:「那時候只想讓手更靈、更穩,讓每一個客人照鏡子時都能笑。」
進入美髮產業後,張詩怡歷經了漫長又嚴苛的助理期。每天早出晚歸、洗不完的頭、收不完的工具,但她知道,那些疲憊的日子,是成長的必經過程。面對現實的壓力與偶爾的誤解,她選擇沉默與堅持。張詩怡不想讓家人擔心,更不願被現實打敗。「我相信,只要撐下去,總有一天可以用實力說話。」

十九歲那年,張詩怡終於成為正式設計師。然而,夢想的甜並不代表現實不苦。大型店的制度與壓力,讓她一度受挫。那一年,她選擇重新出發,打掉重練。從最基礎的剪裁邏輯到染燙技術,她一點一滴重新建立自己的節奏。如今她回頭看,那段重整的日子雖痛苦,卻也是她技術最紮實的時刻。她笑著說:「或許正因為跌倒過,我才知道怎麼站穩。」
二十一歲那年,張詩怡步入婚姻。多數同行在那個階段選擇放下剪刀、回歸家庭,但她沒有。她選擇兼顧——白天在沙龍裡忙碌,晚上回家仍然是妻子與母親的角色。儘管辛苦,她依然堅守初心,從未讓家庭成為放棄夢想的理由。張詩怡說:「我希望讓孩子看到,媽媽不只是媽媽,也是有夢想、有技術的女人。」

這些年來,張詩怡的髮型設計專業服務過無數客人,也見證過不同人生階段的變化。從少女的畢業造型,到新娘的婚禮髮型,每一次剪與染,都是一場溫柔的交流。她的客人說,張詩怡的剪刀,不只是技術,更有情感——能讓人找回自信。
如今的張詩怡,不再只是那個背著行李、懷抱夢想的女孩,而是一位用雙手與溫度打造自信的髮型師。她說,美髮不只是工作,而是一種陪伴、一份生命的節奏。未來,她希望能開設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外,更積極培育下一代年輕設計師,讓更多人像他一樣,因為相信「美」,而看見更好的自己。
髮型設計師張詩怡目前活躍於社群媒體Instagram,帳號為 @f33ff33f3。 她分享的貼文內容涵蓋多種髮型作品,包含縮毛矯正、無痕髮根燙、髮根燙、染髮(包含設計染)、剪髮設計以及歌德式四階護髮等。
您可以在Instagram上找到她的更多資訊:
Instagram帳號:n.s_evonne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