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王志強/印尼綜合報導]-印尼投資部長羅桑·羅斯蘭尼(Rosan Roeslani)10月9日證實,政府已正式與中國展開雅萬高鐵債務重組談判,這條耗資73億美元、被視為東南亞首條高鐵的「Whoosh」專案,營運兩年來持續虧損,2025年上半年虧損高達1.63兆印尼盾(約新台幣32億元)。該專案原訂2019年通車卻延至2023年,成本從原定60.7億美元暴增逾20%,土地徵收、疫情延宕與技術問題層出不窮。
印尼財政部長已明確表態「國家預算不會用於償債」,責任將由國有控股公司承擔,凸顯這項中國「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陷入財務困境,也為區域基建合作敲響警鐘。與此同時,印尼本週宣布將碳排放峰值目標推遲五年至2035年,威脅2060淨零承諾,再生能源佔比僅16%遠低於23%目標;而東協數位經濟框架協定(DEFA)預計2026年簽署,印尼主導的這項協定可望讓東協數位經濟規模從2024年的2630億美元,在2030年翻倍至2兆美元,但新成員東帝汶因法規調整需求將延後加入。
債務危機核心要點
高鐵營運慘賠 中資銀行成最大債權人
- 財務黑洞規模:雅萬高鐵運營公司PT KCIC(印尼中國高鐵公司)2025年上半年虧損1.63兆印尼盾,自2023年10月商轉以來累積虧損持續擴大,中國開發銀行(CDB)為主要債權方。
- 成本失控軌跡:原始預算60.7億美元飆升至73億美元,超支20%主因包含土地徵收延宕、疫情衝擊與技術難題,通車時程從2019年三度延後至2023年。
- 償債責任歸屬:印尼財政部長普爾巴亞(Purbaya Yudhi Sadewa)強調國家預算不承擔債務,將由主權財富基金BPI Danantara與國有股東負責重組談判。
- 重組談判進程:投資部長表示尋求「全面性改革」避免未來違約風險,但未透露具體方案,中國官方對談判細節亦保持沉默。
多重挑戰交織浮現
能源轉型踩煞車 數位經濟拚突圍
- 氣候承諾跳票:碳排峰值目標從2030年延後至2035年,能源部再生能源司長恩妮雅(Eniya Listiani Dewi)坦承此舉加劇2060年淨零達標難度,將於11月COP 30氣候峰會提交更新版國家自定貢獻(NDC)。
- 綠能目標落空: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僅16%,連續三年未達標(2023年13.1%、2024年14.68%),原定23%目標已下修至17-19%,國營電力公司PLN規劃2034年達34.3%但仍將新增10.3GW燃氣與6.3GW燃煤發電。
- 數位經濟布局:東協DEFA協定涵蓋數位金融服務、跨境免關稅電子傳輸、海底電纜管理等五大優先條款,印尼數位經濟預估從2024年900億美元成長至2030年3600億美元,電商貢獻將達1500億美元。
- 區域整合變數:新成員東帝汶因基礎建設落後與法規整備不足,無法於2026年同步加入DEFA,反映東協經濟發展落差仍是整合障礙。
重點觀察與決策提醒
- 印尼高鐵債務危機是否凸顯中資大型基建專案的財務風險?台灣在評估跨國基建合作時,如何建立更嚴格的財務可行性與風險分擔機制?
- 印尼能源轉型遲滯與數位經濟加速形成矛盾,台灣綠能技術(如太陽能、智慧電網)與數位解決方案業者,是否能在東協市場找到切入點?
- 雅萬高鐵案例反映「一帶一路」融資模式潛在問題,台灣企業在東南亞投資布局時,如何辨識並規避類似債務陷阱與政治風險?

本文出自:索引新聞 INDEX News
原文連結:https://news.org.tw/21736/
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