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王志強/印尼綜合報導] — 為在東協(ASEAN)日益激烈的外資競爭中脫穎而出,印尼政府於10月5日宣布重大政策調整,將外資有限責任公司(PT PMA)的實繳資本要求從100億印尼盾(約640,000美元/約新台幣2,048萬元)大幅降至25億印尼盾(約160,000美元/約新台幣512萬元),降幅達75%。這項新規定納入《投資部第5號部長條例》(Minister of Investment Regulation No. 5 of 2025),旨在降低外資進入障礙,同時保留每個項目最低投資計畫100億印尼盾的要求,確保吸引大規模、增長導向的項目。
降低前期負擔,保留投資規模要求
新政策的核心調整與影響:
- 實繳資本門檻大降:十多年來,印尼要求外資在公司註冊前注資100億印尼盾,新規將此門檻降至25億印尼盾,使中型與服務業投資者更易進入。
- 分階段資金投入:允許企業根據項目實施進度逐步投入資金,而非一次性注資,提升資金流動性與早期運營靈活性。
- 合格支出範圍:可行性研究、許可費用、設備、車輛與營運資金等可計入投資,但土地與建築物除外(房地產、農業、水產養殖業例外)。
政策背景與競爭壓力
此舉反映印尼在區域外資競爭中的策略調整:
- 區域競爭加劇:東協各國積極降低外資門檻,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在稅務優惠、行政簡化上競爭激烈,印尼需以更靈活政策吸引外資。
- 製造業FDI波動:據印尼工業部數據,2025年第二季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FDI)達120.6兆印尼盾(約7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7%,但國內直接投資(DDI)增長49%,總投資增長7.8%。
- 政策配套措施:新規與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wi)及新任總統普拉博沃(Prabowo)政府的經濟改革議程一致,包括簡化商業註冊流程、稅務假期與投資促進特權。
重點觀察與決策提醒
- 印尼實繳資本門檻大降75%,台灣中小型製造業與服務業(特別是科技、醫療、餐飲、物流)是否迎來進入印尼市場的黃金窗口?現在是否為最佳進入時機?
- 新規允許分階段資金投入,台商如何在資金規劃與項目實施進度上取得平衡,避免資金閒置或流動性不足風險?
- 印尼製造業FDI雖下降7%,但DDI大增49%,顯示本土企業競爭力提升,台商應採取何種差異化策略,與印尼本土企業形成互補而非競爭關係?

本文出自:索引新聞 INDEX News
原文連結:https://news.org.tw/19429/
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