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永遠的館長」黃光男 與偏鄉學童的跨世代藝術課

文/袁青

從回憶到未來 82歲永遠的館長
黃光男與孩子們的藝術相遇
從偏鄉到美術館,一堂跨越世代的共享課。

在華山 1914 文創園區的展場,午後陽光灑落。「台灣永遠的館長」黃光男先生一系列水墨新作,迎來人生的另一種側影。
這一天,觀眾群裡多了一群特別的小訪客—瑞濱國小14位偏鄉學童們,第一次進城看82歲,大大前輩黃光男先生的水墨展,孩子先一一朗讀畫作中的的詩句,再由黃光男的弟子高駿華博士帶領臨摹黃校長的《窗外系列》畫作,也彩繪屬於自己的畫作主角。


隔著好幾個世代的差距,館長卻用自己童年的經驗,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他說,在城市長大,也要學會觀察自然的細節,因為那些回憶,會成為日後最珍貴的養分。
展場中,孩子們的好奇和提問,一堂「待用課程」的藝術校外教學在跨世代之間悄然開課了。


自然是童年的老師,黃光男回憶,自己小時候在鄉下,沒有娛樂,也沒有朋友,所幸身邊的麻雀、公雞、果樹與田園就是他最親近的朋友;它們不只陪伴,更成為後來藝術創作的靈感。面對眼前的孩子,他只是提醒並引導:「藝術追求的不是畫得多像,而是如何從距離感裡保留想像,」這才是創作的初心,作品才不至於流俗。

《窗外的麻雀和公雞》

孩子們在一幅幅比他們小小個頭還高的水墨字畫前,睜大了眼睛。《窗外系列》的窗景和檯前栩栩如生的蘋果與柿子,讓他們驚呼「好厲害!」;單親家庭的小恩對昂首啼鳴的公雞,讚嘆不已;而像小甯則對畫作的題字與扇形構圖充滿好奇,她說讓人聯想到夏天和鄉下農作。黃光男對這些童言童語視為藝術最純粹的回饋,以微笑回應。

《回憶與思念:藝術的移情》

展場裡,小朋友們對畫上一隻隻麻雀特別著迷。吱吱喳喳的他們更像是與畫裡的鳥群相互呼應,空間充滿童趣的生命力。黃光男輕聲說:「作品裡的麻雀、公雞與果實,背後是一段段童年光景。」因為有記憶,才會移情,藝術才有情感;更因為思念,藝術才會延續。「回憶與思念,其實正是藝術的起源和動力。」黃光男補充說,希望能讓孩子們理解:未來的創作素材,就藏在生活裡,藏在對自然和周遭微小事物的關注之中。

《藝術的價值,不是價錢》

至於「喜歡進而收藏,見仁見智。其實藝術帶給你的,是價值,不是價錢。」語氣溫厚,像是長者的提點,也是一生奉獻文化教育的重量。黃光男說,藝術的力量,在於它能賦予人心靈共鳴,而非僅僅以金額來衡量。

《待用課程:藝術的療癒》

這場對「瑞濱國小」學童而言,是一份「待用課程」帶他們走出偏鄉教室的藝術教學。大大前輩黃阿公告訴他們:畫畫、寫字,甚至單純的觀察自然,都能成為表達情感的方式。藝術有「移情」的力量,能將心中的想像與思念轉化為圖像,進而帶來內心的平靜與安定。
藝術策展人陳欣婷說,所謂藝術平權,就是一次次累積孩子們接觸藝術的經驗,期待微微補足城鄉與文化資源的距離,種下美好種子。

《跨世代的傳遞》

82 年華黃光男沙龍畫展,不只是藝術家個人成就,也意外成為跨世代的橋樑。當孩子們在作品前驚嘆,當黃光男「永遠的館長」以童年回憶對話新一代,那份跨越時空的連結,不正是藝術走出美術館和畫廊最珍貴的意義。
「窗外的枝葉,承載了童年的雀鳴與柿紅;畫裡的光影,寄託著歲月的思念與安定。」藝術從來不只是技巧,而是日常的感動,回憶的容器,更是情感的延續。


藝術不是價格,而是回憶的重量:目送小小訪客的背影消失在展廳門口,但孩子們的雀躍與館長的話語,彷彿仍在偌大展廳迴盪著;空氣忽然靜了下來,這片寧靜卻沒有讓熱情散去,反而湧上心頭——那股為了創作依然鮮活的意志更熱烈地燃燒著。這不就是真實的藝術:它總在「寧靜與熱烈」之間 。

author avatar
編輯部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