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編輯部/馬來西亞快訊] — 馬來西亞科學、科技與創新部 (Minist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OSTI) 於 9 月 28 日宣布,將在 10 月 6 日至 9 日於吉隆坡世界貿易中心舉辦 2025 年國家創新與商業化博覽會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Commercialisation Expo, NICE 2025),同時發布《2025-2030 年國家研發、創新、商業化與經濟行動計劃》(RDICE Action Plan),標誌著馬國政府正式將創新生態系統從政策層面推向實質執行階段。
技術沙盒如何突破創新商業化瓶頸?
馬來西亞透過「國家技術與創新沙盒」(N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andbox, NTIS) 計畫,為本土新創企業提供真實場景測試與規模化支援。根據科技部數據,NTIS 自 2020 年啟動以來已支持超過 220 個項目,其中 77 個已轉化為商業產品,創造價值達 1.579 億令吉 (RM)。 該計畫優先支援符合「10-10 馬來西亞科學、科技、創新與經濟框架」(MySTIE Framework) 的成熟技術,並要求參與企業須為馬來西亞註冊公司且本地持股至少 51%。
MOSTI 部長張立剛 (Chang Lih Kang) 強調,研發不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必須轉化為實際產品與服務。他指出,馬國研究人員常面臨尋找產業合作夥伴的困難,而新創企業最大障礙並非創意本身,而是資金與規模化能力。 為解決此問題,政府推出「全球創新交流平台」(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GIX) 協助新創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並在第 13 個馬來西亞計劃 (13th Malaysia Plan, MP13) 中加強研發與創新的國家重點投入。
此外,MRANTI AI 沙盒與 NVIDIA 合作,為馬國新創企業提供 AI 解決方案的開發與測試環境,涵蓋能源、農業、醫療保健等關鍵領域,並提供 AI 培訓、實驗室使用權及商業化支援。
重點觀察與決策提醒
- Q1: 馬來西亞透過技術沙盒將 77 個項目商業化的經驗,對台灣科技部推動「創新技術應用與服務計畫」有何可借鑒之處,特別是在縮短研發到市場化的時程方面?
- Q2: NTIS 要求本地持股至少 51% 的政策,是否將影響台灣企業與馬來西亞新創生態系統的合作模式,尤其在跨境技術轉移與合資架構的設計上?
- Q3: 隨著馬來西亞政府加大研發商業化投入,台灣在半導體、精密製造等領域的設備供應商,如何把握馬國智慧城市與醫療科技應用場景的商機?

本文出自:索引新聞 INDEX News
原文連結:https://news.org.tw/17721/
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