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編輯部/馬來西亞快訊] — 鞋履零售商「巴達(Bata)馬來西亞」宣布未來將每年新增據點,首選柔佛與東馬,同步汰換與現代化現有門市,並強化電商通路;其線上銷售三年內成長逾三倍。該動向顯示在消費放緩壓力下,連鎖零售仍以區域擴張與全通路(omnichannel)投入,尋求營收結構更穩定。據當地媒體連日報導,此波擴張亦與大型商場與郊區型據點的客流回升相呼應。
擴店為何鎖定柔佛與東馬?
巴達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董事總經理 Rabi Hasnani 表示,公司將以**「每年開新店+既有門市翻新」的節奏推進,同時擴大數位觸點,包括成為馬來西亞首個在 TikTok 銷售的鞋履品牌,反映其瞄準年輕客群的導流效率;線上銷售在三年間已成長 3 倍**。地理選點上,柔佛(連接新山—新加坡消費圈)與東馬(砂拉越、沙巴)被視為尚有白地的成長市場,亦因跨境與旅遊動能回升推動購物需求回補。綜合報導指出,企業將同步投入門市現代化(如更佳陳列與倉配銜接),以提升坪效與存貨周轉。
消費放緩背景下,何以逆勢布局?
第二季零售整體仍承壓,產業研究機構先前指出家庭可支配支出轉弱;然而連鎖品牌藉由把握區域型客流與線上轉換,可望緩衝客單價走弱帶來的壓力。巴達的操作映照出馬來西亞零售業更重視**「組合韌性」:一方面在具有人口與跨境紅利的走廊(柔佛、東馬)開店,另一方面用社群電商與內容導購維持品牌聲量與轉單。中期仍需留意成本面**(人力、租金、營運資本)與稅制變動(如 SST 調整預期)對現金流的影響,但若門市現代化與倉配自動化同步到位,單店回本期或可縮短。
重點觀察與決策提醒
- Q1: 台灣製鞋、成衣代工與鞋材供應商,是否應評估與馬來西亞連鎖零售合作開發**區域限定款/快速補貨(replenishment)**機制,以縮短交期?
- Q2: 面對社群電商驅動的小單快返,台灣品牌如何調整馬來西亞倉配佈局(如前置倉或保稅倉)以降低跨境物流成本與退貨風險?
- Q3: 若馬國 2026 年財政預算對消費稅制或勞動成本有新安排,台灣零售與通路業在價格帶與商品組合上應如何預先情境演練?

本文出自:索引新聞 INDEX News
原文連結:https://news.org.tw/17489/
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