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援迷思到自主防衛 台灣防衛戰略警鐘敲響

(鄒志中特稿)   面對日趨複雜的印太區域安全格局,台灣社會對於國防安全、國際關係及國家認同的焦慮感日益升高。近期,一部引發廣泛關注的YouTube影片,以其聳動標題「脫褲子看光光了,兩岸開戰。找美國幫忙,來了都已經打完了…」迅速在社群媒體上傳播。該影片的作者不僅將「台灣文化」定義為「詐騙」,聲稱此已獲「國際認證」,更對台灣在兩岸衝突中依賴外部援助的前景表達深切悲觀。這些言論觸及台灣社會對國防安全、國際關係及國家認同的敏感神經,引發了普遍的共鳴與不安,也為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台灣的國防策略。

據了解,該影片最核心的警訊,就是在於其對台灣軍事安全與國際局勢的深刻擔憂。作者直指,若兩岸衝突爆發,即便有心尋求美國援助,其抵達時機可能為時已晚,戰局恐已難以挽回。這份對「美援不及」的焦慮,凸顯了台灣當前國防思維中,「自助為主、外助為輔」的急迫性與必要性。

最近這幾年,因為俄烏戰爭的關係,我們很常聽到有專家分析兩岸開戰的可能性,要是真的出事了,有人來幫助台灣嗎?而說到最有可能保護台灣的國家,許多人心裡最直覺的答案,就是美國。但是,如果中國解放軍真的攻打台灣,美國真的會來幫我們嗎?這些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評論,無論其內容是否偏激,都深刻反映了民間對潛在衝突與外部支援實效性的深切疑慮。這些討論,無疑為台灣敲響了一記警鐘,促使我們必須嚴肅重新審視當前台灣的國防策略,尤其是在「外部援助」與「自主防衛」之間的戰略平衡。

這些類似文章最核心的警示,就是在於對台灣軍事安全與國際局勢的深刻洞察:若兩岸衝突爆發,即便有心尋求國際馳援,其抵達時機可能為時已晚,戰局恐已難以挽回。這份對「國際援助不及」的焦慮,強烈凸顯台灣國防思維從單純「仰賴外援」轉向「自助為主、外助為輔」的急迫性與不可逆性。

國際馳援的現實挑戰:漫長決策與部署時程的固有瓶頸

國際馳援,尤其來自遠方的軍事力量,其從政治決策、部隊動員到實際部署,往往面臨複雜且耗時的固有瓶頸。這不僅是台灣獨有的課題,更是現代國際軍事行動的普遍現實:

冗長決策流程: 美國等民主國家在重大軍事介入前,需經過國會授權、行政命令、部隊動員等多層級審批,過程冗長且需考量國內政治與國際法理正當性。例如,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美國國會的辯論與部隊的集結即耗費數週之久。

遠距投射與集結: 從美國本土、關島、日本或盟友基地調動大規模海空兵力與陸戰隊,即便以最快速度,也需7至14天的戰略運輸時間。若涉及重裝備的空運或海運,更需額外的前進基地整備與補給。

前置準備與協調: 戰區內的港口、機場、航線使用權、地勤支援、情報交流、盟國協調與戰場環境適應等,均需大量且精密的戰前協調與準備。衝突初期,這些關鍵補給線與集結點極易遭受攻擊,進一步延遲援助效益。

衝突初期的速決威脅:現代戰爭的瞬息萬變與既成事實的挑戰

與援助部署的漫長時程形成對比的,是現代戰爭可能呈現的「速決」特性。潛在衝突方可能採取的「快速打擊」策略,旨在國際援軍抵達前,迅速癱瘓目標的抵抗能力,造成「既成事實」:

飽和式精準打擊: 大量精準飛彈與巡弋飛彈,可在衝突首日即對關鍵軍事與民生基礎設施(如機場、港口、指揮中心、能源設施)實施飽和攻擊,癱瘓其運作,削弱反擊能力。

複合式電子與網路作戰: 透過電子戰干擾通訊、雷達,以及網路攻擊破壞指揮控制系統,可能導致防禦體系在短時間內瓦解,阻礙有效反擊與外部通聯。

「灰色地帶」與速決行動: 結合小規模滲透、特種作戰與快打快下策略,在正規戰爆發前或初期,造成既成事實,使戰線難以拉長,壓縮國際反應時間與外交斡旋空間。

強化「自助」核心策略:奠基生存,爭取戰略縱深

面對外部援助的固有延遲與衝突初期的高強度威脅,台灣必須將「自助」視為國防戰略的核心基石,並採取以下關鍵策略,以確保能在援軍抵達前的黃金時間內堅守陣線,爭取戰略縱深:

實質提升常規防禦能量: 大幅擴充具不對稱作戰效益的飛彈部隊、岸基反艦飛彈、野戰防空系統及無人機機隊等,強化第一線反制火力,提升初期抗擊能力與飽和式攻擊下的存活率。

建構全民防衛韌性體系: 加強後備役與民兵訓練,深化地方作戰與災害應變整合,形成全民皆兵、全民皆防的韌性社會,使國土防衛不再僅限於正規軍的責任,而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

推動關鍵設施分散部署: 將機場、港口、重要軍事基地與指揮節點進行分散化、地下化與野戰化部署,降低單一目標被摧毀後對整體防禦的衝擊,確保戰力持續運作與指揮韌性。

加速聯合作戰演訓與決心構築: 持續與美國、日本等理念相近夥伴進行常態化、實戰化的聯合演習,不僅提升三軍聯合作戰能力,更能在戰略層面展現自我防衛的堅定決心,並縮短未來聯合作戰的決策與協同節奏。

重新定義「外助」角色:威懾、協作與戰略助推

這並不意味著外部援助毫無意義,而是必須重新定義其角色與定位,使其成為強化台灣「自助」能力的有效助推器,而非主要依賴:

戰略威懾為重: 透過公開的聯合軍演、高層政治聲明及情報共享,向潛在衝突方清晰傳達干預成本與風險,提高其行動代價,達到有效的戰略嚇阻效果。

前瞻性後勤與情報支援: 在和平時期即預先協調物資儲備、裝備預置、情報共享機制及人員交流,強化台灣即時戰場感知與應對能力,為自主防衛爭取更多戰略應變時間。

預設危機管理協商機制: 事先建立與盟友間的清晰危機溝通與管理管道(Crisis Management Channel),明確溝通流程、責任分工與共同行動準則,降低衝突發生時的決策遲滯與誤判風險,確保一旦需要,能更有效率地協調國際支援。

凝聚全民共識,方能掌握自身命運

綜合以上分析,面對瞬息萬變的印太安全局勢,台灣的國防戰略必須進行深層且不可逆的轉型:

  1. 優先強化自身防禦飽和度: 提升台灣在衝突初期的自衛能力與抗打擊韌性,確保在外部援助抵達前的關鍵黃金時段內,能夠有效反制並爭取寶貴時間。
  1. 深化與國際夥伴的戰略協作: 在和平時期即加強與美國及區域盟友的情報共享、聯合訓練與物資前置部署,將外部援助轉化為實質的戰略威懾力量與應急能力,而非被動的等待。
  1. 凝聚全民防衛意志: 透過透明的國防政策溝通、全國性防衛演習與危機管理說明,讓全體社會深刻理解「援軍不會在第一天就到」的現實,從而凝聚全民一心、堅韌守護家園的強大共識與決心。

唯有如此,台灣方能真正掌握自身命運,在風雲變幻的國際情勢中,站穩腳步,確保和平與穩定,並在「外援未至」的關鍵黃金時段內,展現堅韌的自衛能力,為自身與區域安全贏得未來。

author avatar
鄒 志中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