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史變教室 東吳「文化永續・士林學」跨域守護士林記憶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走在熙來攘往的士林街頭,你是否曾想過,那些老舊的紙廠、蜿蜒的水圳,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故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黃秀端老師主持的「文化永續・士林學之建構」計畫,不僅讓這些塵封的歷史重見天日,更把「文化永續」變成一門可以走進社區、走進校園的活教材。這項長期深耕士林的計畫,日前獲得「2025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肯定,它所展現的,不只是一所大學對在地文化的貢獻,更是教育如何與社會脈動緊密連結的最佳典範。

東吳大學榮獲2025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由副校長王世和代表領獎

這項榮獲永續行動獎的計畫,核心精神正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永續城市及社區」。從2018年起,黃秀端老師帶領團隊,將田野調查、地方參與、跨域教學與數位轉譯等方法融為一體,讓文史保存不再是學者單打獨鬥的孤單任務。他們讓士林紙廠的舊故事、福德洋圳的地景變遷,甚至是神農宮的文化信仰,都成為了教學的一部分。黃老師表示:「我們希望透過『士林學』的建構,讓學生與社區居民共同理解並珍惜士林的歷史文化,並將這份認同轉化為實際行動。」這段話道出了計畫的精髓,它不僅止於知識傳遞,更在於情感的連結與認同的建立。

東吳大學深耕在地,由政治學系黃秀端老師主持的「文化永續・士林學之建構」計畫脫穎而出。

更難能可貴的是,東吳大學不僅限於校內推動,更將「士林學」的種子灑向在地各級學校。透過串聯地方教育資源,發展出文史課程與走讀導覽,讓士林學子能更早、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家鄉。當孩子們不再只是從課本上學習,而是能親自走進社區、親手觸摸歷史的脈動,他們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也會更加深厚。從學術研究到在地教育,從校園殿堂到街頭巷尾,東吳大學的永續行動獎,代表著一種教育新典範:大學不再只是知識的象牙塔,而是與社區共生、與文化共榮的有機體,用實際行動證明大學教育的社會價值。

文化永續˙士林學之建構計畫特色照片

新聞來源:東吳大學

author avatar
許 家源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