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課程納入氣候變遷 中山醫大搶救未來健康世代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隨著氣候變遷造成極端高溫、空污與新興傳染病頻繁來襲,健康威脅已不再只是環境議題。中山醫學大學於今(6)日主辦的「2025氣候變遷與醫學及教育國際研討會」(ICCCME 2025),集結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國內產官學頂尖專家,共探氣候對醫學教育與政策體系的深層衝擊。校長黃建寧強調:「未來醫師不僅要能治病,還得理解全球氣候變遷下的健康挑戰。」

中山醫大邀請美國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國內產官學專家,探討氣候變遷與醫學教育議題。

本次研討會吸引衛福部政務次長林靜儀、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等政策官員與中山附醫核心醫療團隊共襄盛舉。林靜儀指出,台灣正推動「健康領域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涵蓋急診、疫病監控、溫差應對與社會關懷機制,盼透過跨部會合作建立全民健康韌性防線。多位與會醫師與教育專家也呼籲,需將「氣候與健康」列為醫學院核心課程,從基礎醫學到臨床實踐全面改革。

杜克大學Robert Matthew Tighe副教授介紹「氣候與健康研究戰略計畫」,展示跨國研究資源。

與會的國際學者不僅分享各國經驗,也帶來教育與政策整合的案例。杜克大學教授黃裕欽指出:「人為活動是氣候變遷主因,社區與醫療韌性的重建,必須仰賴跨領域知識與實踐的融合。」而新加坡國大副校長許連斌則以「永續學院」為平台,提出教育與都市治理共構的前瞻藍圖。中山醫大院長葉兆斌更指出,臨床觀察與實證研究的數據應轉化為政策語言,才能真正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新聞來源:台中中山醫學大學

author avatar
許 家源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