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漁業、永續海洋 農業部表揚模範漁民與外籍船員並訂於9/12盛大舉行全國漁民節

▲農業部9/3日舉行「114年全國漁民節」活動,全體與會人員合影。

【報新聞/編輯部】
農業部9/3日舉行「114年全國漁民節」活動,由漁業署署長王茂城親自為12位模範漁民披掛榮譽彩帶,公開表彰其在漁業創新、環境永續、社區貢獻等方面的傑出表現。今年更首度增設「模範外籍船員獎」,以表達對外籍漁業從業人員為臺灣漁業辛勞付出的肯定與感謝,彰顯漁業產業多元共融的價值。

▲農業部9/3日舉行「114年全國漁民節」活動,農業部漁業署署長王茂城致詞。

今年度漁民節以「一起愛海洋」為主題,慶祝活動將於9月12日至13日,假新北市淡水漁人碼頭福容大飯店盛大舉行,邀請各界民眾共同參與,體驗臺灣漁業文化、欣賞漁村技藝,並一同支持海洋環境保育行動。

▲農業部9/3日舉行「114年全國漁民節」活動,中華民國全國漁會總幹事林啓滄致詞。

█模範漁民跨世代齊聚 展現智慧永續海洋新價值
這屆12位模範漁民橫跨不同年齡層,從年僅35歲的劉柏君,到年近70歲的李美金,涵蓋青年、中壯年與資深漁業工作者,其中女性漁民佔3位,展現出漁業群體的多樣化與包容性。獲獎者們來自遠洋、沿近海、養殖、漁家婦女及漁業資源保育等五大領域,皆以智慧技術與創新管理為基石,引領臺灣漁業走向永續發展的轉型新未來。

在遠洋與沿近海漁業方面,陳皇誠致力推動魷秋產業現代化,建構智慧管理與冷鏈體系,並重視漁工安全與權益保障。李明樺以改良漁具實踐責任漁業,減少對海洋資源的衝擊;陳正文打造全臺首艘配置冷循環系統的扒網漁船,有效提升漁獲保鮮與作業效率;黃嘉正導入櫻花蝦公開拍賣與基金管理制度,提升市場透明度與漁民收益保障;林宏達則恪守禁漁期並參與海難救援,展現海上同舟共濟的精神。

▲農業部9/3日舉行「114年全國漁民節」活動,花蓮區漁會家政班表演。

在養殖漁業方面,鄭瑞隆推動產銷履歷等標章,及獲全臺第一家「農產品初級加工場(水產類)」,建構產銷供應鏈;劉柏君採行低密度友善養殖模式,成功拓展出口市場;蔡聖倫運用循環水系統與生態工法,建構無毒、節能的綠色養殖場域,並輔導逾百位漁民取得產銷履歷;鄭志強導入專利漁電共生養殖池結構「集魚溝」,開創養殖與再生能源並行的新模式。

女性力量同樣在產業與社區中扮演關鍵角色。李美金為澎湖資深海女與潮間帶導覽員,推廣漁撈文化並多次協助救人,為在地海洋教育貢獻良多;陳惠貞則在彰化區漁會創立芳苑新住民家政班並擔任班長,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與社會融合。資源保育者余孟怡則結合社區、學校與企業,推動超過300場次淨灘與環教活動,活化鼻頭漁村文化,成功帶動青年返鄉與地方再生。

▲114年全國漁民節在淡水 活動啟動儀式。

█首設模範外籍船員獎 肯定印尼籍CAKIDA與SOLI HUN的貢獻
外籍船員在臺灣漁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年度首次表揚優秀外籍船員,獲獎者為來自印尼的CAKIDA(阿龍)與SOLI HUN(阿利),分別由淡水與蘇澳區漁會推薦,兩人皆參與政府「留用外國中階技術工作人力計畫」,長年在臺協助漁業發展,貢獻卓著。

現年36歲的CAKIDA在臺工作13年,擔任船員班長、祈禱室管理員與同鄉會會長,積極協助港區事務與跨文化溝通,並在臺結婚成家,是臺灣漁村共融生活的典範;而47歲的SOLI HUN服務臺灣漁業長達17年,身為宜蘭縣漁業產業工會常務理事,他創立印尼同鄉會組織(FKPIT)及南方澳三腳虎兄弟會(BOLO JURSIN),並參與清真寺管理,更於梅姬颱風侵襲後積極協助南方澳重建,對南方澳地區外籍船員中深具影響力。

▲農業部9/3日舉行「114年全國漁民節」活動,農業部漁業署署長王茂城與12位模範漁民合影。

█9月12至13日於淡水啟動 豐富活動邀您共襄盛舉
本年度漁民節活動內容規劃豐富多元,更特別設計「漁樂技藝趣味競賽」,將漁民日常操作如撒網、鏢旗魚、裝廢網等技術轉化為互動體驗與競賽,讓民眾親身感受漁業生活的專業與魅力。

系列活動還包括:「漁樂鱻選市集」、「魚食品嘗鱻」、「仲夏音樂會」、「漁業DIY體驗」、「家政工藝展售」及「漁會四健成果展」等,從知海、親海到惜海多層面,透過娛樂與教育結合,打造全民參與的海洋文化盛典,傳遞一起愛海洋之主題。

農業部指出,推動智慧韌性與永續安心的漁業政策,是當前產業轉型重點方向,該部將持續透過產銷履歷、智慧管理、共融人力與海洋教育等面向,逐步建立友善、現代與有尊嚴的漁業從業環境,也期盼藉由全國漁民節表彰模範漁民與外籍船員,將其典範作為引領臺灣漁業邁向更高品質與具國際競爭力的未來。

 

author avatar
萬 大福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