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共丸・台灣自己館 玩出台灣的創意力

「台灣自己館」計畫在大阪世博公開亮相(「台日共丸聯盟」提供)

文/郞亞玲

「丸」源自日文,意為「船」,象徵台灣與日本同乘一艘船、攜手同行的概念
航向大阪世博與瀨戶內藝術祭,穿梭於國際盛會之間,體現文化互動與共同創造的精神。
(摘自「台日共丸」粉絲專頁)

為什麼要搞一個「台灣自己館」?

請想像一下?2025在一個超級大的國際舞台——大阪世博,看著世界各國都有代表國家的展館,但「中華民國」卻常常被只能被邊緣化,或被其他名稱取代。台灣最後一次參加世界博覽會是1970年,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就此失去會員國資格,迄今55年,都沒有「國家館」。
政府編列了20億預算,由外貿協會主導在日本成立一家玉山科技公司,以企業館的形式成立「玉山館」,正式公開名為「Tech World」的展館。因為台灣不是國際展覽局的會員國,規定不能出現「Taiwan」「中華民國」「Formosa」⋯⋯等字樣,所以,一群不服氣的台灣人決定:「好啊!沒有台灣館,那我們就自己蓋一個館吧!」這是何等的氣魄!更以譏諷的口吻為展館命名-台灣自己館。
炎熱午後,踏入「商滿生紀念館」,映入眼簾有許多參與台灣社會政治民主運動人物的老照片,紀念館執行長,亦即商滿生的孫女商毓芳與其夫婿蔣耀賢,就是「台灣自己館」的主要推動者。蔣耀賢受訪時娓娓道來發想的觸媒,在時間上要往前推到是2021年,學者張良澤緣於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存廢,提出「台灣文學國家園區」的構想。登上媒體版面後,這讓被視為「台灣文學守護者」的張良澤,得到前所未有的社會關注,他一生為台灣文學的付出,終得到文化界群起聲援,然而,倡議經過三年並沒有具體落實,為了能持續推動,乃集合認同追求台灣主體性的各方人士,成立「台灣文學國家園區協進會」,在榮譽理事張良澤標舉「追尋台灣夢」的大旗之下,「台灣自己館」的內涵與使命,不言可喻。
強調不靠政府砸錢,而是民間人士一起動腦、一起出力。「共玩」就是要告訴全世界:我們不是來跟誰比輸贏,而是要帶著我們的文化、藝術、聲音,跟日本、跟世界「玩」在一起。正像台灣美食「貢丸」一樣,經過層層料理手續,最後形成香氣四溢,口齒留香的國民美食。

蔣耀賢暢談「台灣自己館」計畫緣由(郎亞玲攝影)

計畫推手:不是藝術家,卻很懂藝術

這次的聯合發起人與執行者,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大企業」、「名人」、「大藝術家」,而是文化界的「行動派」:

  • 張良澤:溫文儒雅、窮其一生、戮力保存台灣人文學文物的學者,。他的角色很像是整個計畫的定心丸,延續「台灣文學國家園區」的思考脈絡,更進一步付諸行動。把整個行動拉回到台灣的歷史、文學深度,不會只停留在單一的行動方案,而是一個有前瞻、有發展、會擴散的文化再生運動。
  • 鄭邦鎮:台灣文學研究資深學者,「台灣文學國家園區協會」理事長,以堅定的信仰支持理念,是一馬當先將理念變成行動的推手。
  • 商毓芳:本業是建築師,總是從在地出發,挑戰建築和文化、經濟、社會的諸多複雜關係,將人文精神拔地而起,修復、保存、開創的背後,實則是對台灣土地深刻的愛。這回不僅幫「台灣自己館」搭棚子,更推動每一項空間的展演,對她來說,建築不是冰冷的牆,而是讓人群相聚、交流的舞台;也是傳遞台灣文化藝術溫度與向度的輸送帶。
  • 蔣耀賢:他是推動台灣文學園區的秘書長,憑著超過三十年修復老屋與經營藝文空間的經驗,他不只是理念的推手,他還憑藉過人的膽識和人情練達的溝通本事,懲忿窒欲、化解鴻溝。不僅「台日共丸」聯盟共同發起人之一,也像是文化專案的「大隊長」,一呼百諾,讓每個期程的計畫都能順利進行。
  • 林建華;建築師,以「以構築設計/聯合治作」享譽業界,為「台日共丸」聯盟共同發起人之一。將其專業運用於計畫,令空間構築落實可行,並藉由木構築的過程,詮釋人與物質之間的有機互動。
  • 吳仁麟,媒體人,「台日共丸」聯盟共同發起人之一,斜槓超過361度的創意人。經由他的全程觀察、採訪、紀錄,分析,讓整個活動成為歷史鮮活的扉頁。

這幾位就是「大腦+心臟+雙腳」齊頭並進、合作無間的勇士們,沒有他們,這個「台灣自己館」大概就只能躺在在「夢境」裡吧!。

組織的創意力與行動力

靠著「揪團」的方式,以一傳十、涓滴成河。

  • 組織鬆散卻有效能:沒有一般組織制度職稱分工、沒有上下階層,就靠一群人認同下彼此串連起來,由於有清楚的目標與參與方式,反而能有效集結一群人合作行動。
  • 資源不斷匯集:方式不設限;募資、找朋友、找友好單位協力,能省就省,能撐就撐。
  • 發揮共玩精神:不是嚴肅的展館模式,而是輕鬆地「來玩」:大家可以互動、交流,甚至加入一起創作。

這種「邊走邊做邊修正」的能量,反而讓這個空間更符合人性,也更具生命力

「台灣自己館」的木結構(台日共丸聯盟提供)

建築硬體:會呼吸、能移動的木結構

「台灣自己館」依照林建華的木構築的設計,是以三公尺見方的正方型木結構為單位,以12根樑柱構成。這個結構極富象徵意味,可以隨時拆組設立在任何一個空間,同時也可以在一個固定的基地上延伸成一個無限大的量體。且不論設置在那裡,都可以展現台灣人的創意和智慧。
每根樑柱認捐10,000元,預計募集2,300根,每一根都象徵台灣人「骨氣」。而木結構可以100%回收再利用,認捐者可以取回當成事件紀念物或建材,也可以做未來成立「台灣文學國家園區」的建築材料。可見這個硬體設計,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移動性、永續性、延展性、未來性,充分展現物質性的豐富人文內涵。

藝文軟體:發揮藝術生活化、藝術跨界的動能

策展人商毓芳規畫了幾種藝術參與的方式。將軟體與硬體融為一體,把「自己館」的舞台變成台灣的縮影:從部落到城市、從傳統到現代、從個人到集體。歷史的摺痕、文化的面貌、多面多樣、多姿多采、盡收眼底。

  1. 駐地創作:台灣藝術家跑到日本去到城市駐村,跟在地居民一起創作,作品展現跨地域的風采。
  2. 文件展+演出:展示的不只是作品,而是「台灣人玩藝術」的過程,文字影像、裝置營造空間的藝術氛圍。
  3. 論壇+對話:讓台日藝術家同台,面對面聊藝術,說作品、談社會、談文化、談未來。
  4. 出版紀錄:寫日誌、拍攝影像、限地製做,把眼見耳聞的故事記錄下來,成為共同記憶,不會只是曇花一現。
台日藝術家共創交流(「台日共丸聯盟」提供)

期間引人注目的原住民表演與展覽

  • Formoonsa—月亮上的台灣:由桑梅絹、張漢恭、黃于庭組成,歌聲+舞蹈+聲音裝置,呼應台灣館的巨型「月亮」裝置,喚起台灣人的土地之愛、歌頌平安與福。
  • 荒原之月—安聖惠(魯凱族)、希巨.巨飛(阿美族)、邱瑋耀(布農族):把部落記憶搬到日本舞台,駐地創作,跳出土地與歷史的共鳴。

「台灣自己館」的未來怎麼玩?

剛從「台灣自己館」歸來的林均翰原念建築,和蔣耀賢、商毓芳比鄰而居,除了從事建築相關行業,也對舞蹈、肢體、茶藝、打坐、易經深感興趣,問他待了一個月的心得,他侃侃而談。原本婉拒蔣耀賢的邀約,自認不知道要去做甚麼?後來接受蔣耀賢的建議,不如就將自己在台灣生活的真實樣貌好好分享。於是他毅然帶著台灣泡茶的器皿、茶葉和自己過去的手稿、作品集等,一併放如行囊。他用台灣茶結交到日本當地的社區鄰居,也分享茶道給外國藝術家與友人,而他藝術多重的喜好,也因此獲得了一個亮麗的舞台。以心交心、廣結善緣,可說做了最好的國民外交。

台灣藝術家林均翰分享台灣茶茶藝(「台日共丸聯盟」提供)

本周,由「台日共丸聯盟」發起的「台灣自己館」,在新竹12寮湖畔設館,落實做為在地創生經驗連結國際的據點,是繼澎湖二崁之後,第一個在台灣本島搭建的「台灣自己館」。因此,未來日本以外,有更多無限的可能。

  • 向外擴散:未來可能到韓國、東南亞、甚至歐美,讓「台灣自己館」變成流動的展演平台。
  • 青年接棒:更多年輕人參與,繼續帶著台灣的展演活力去世界各個角落。
  • 民間+官方雙軌:保持民間的靈活,同時也希望文化部等單位能提供更多資源。
  • 文化外交:透過豐沛的藝文軟實力,對世界說:「哈囉,我們來了!」

「台灣自己館」不是一個孤立冰冷的館,而是一場大派對、一首進行曲。
它告訴世界:我們不是配角,我們就是主角。
它用最單純的方式告訴大家——台灣人,最會玩藝術與創意。

新竹12寮湖畔的「台灣自己館」(「台日共丸聯盟」提供)
author avatar
編輯部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