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 李浩宇
立法院日前通過新增 4 天國定假日的勞基法修正案,自 2026 年起正式實施。此舉引發產業界兩極反應:傳統製造與部分服務業者擔憂營運成本增加、人力調度受限;然而觀光與旅遊相關業者則對新增假期高度樂觀,視為一劑提振國內消費與出境旅遊的強心針。
製造與服務業面臨營運壓力
依據多個工商團體的反映,新假制雖有助於提升勞工休閒權益,但對依賴輪班與現場人力密集的服務業如餐飲、零售、醫療等,將帶來加班支出攀升與班表調度困難等挑戰。
尤其對中小企業而言,工時安排與加班費支出可能拉高 5% 至 10% 的總營運成本。部分企業已考慮縮減周邊業務、凍結人力擴編,或調整營業時間應對人事開銷壓力。
觀光與旅宿產業迎來契機
相對於其他產業的保守態度,觀光、旅宿與休閒相關服務業者則普遍表示歡迎。旅行業公會表示,增加連假天數有助民眾安排短期出遊與小型家庭旅程,尤其針對國旅與近距離出境市場,可望出現顯著成長。
多家旅行社、航空與飯店業者已開始規劃 2026 年起的長假行銷專案與產品更新。根據台灣觀光協會預估,新增假期後,國內旅遊人次有望每年增加約 7% 至 10%。
帶動週邊服務消費擴大效應
旅遊活動的擴增也將帶動交通、餐飲、文創、地方農業等週邊服務產值擴大。高鐵、客運、租車等業者預期於連假前後迎來人流高峰;同時,部分縣市觀光局已積極籌畫與假期同步的區域觀光行銷與地方特色活動。
此外,金融業者亦評估將針對假期消費推出專屬優惠方案,例如信用卡旅遊回饋、飯店分期支付等,搶攻「假日經濟」紅利。
政策需平衡產業多元需求
儘管假期增加對特定服務業為利多,但政策落實仍需兼顧勞資雙方溝通與彈性調整。部分工商協會呼籲政府應同步提出「假期勞動調適指引」,並考慮針對微型企業提供勞動法令輔導與成本抵減措施,以避免產生就業排擠效應。
經濟部與勞動部則表示,將在法案實施前持續與產業代表溝通,確保假期制度推行不影響台灣整體營運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