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浪潮下的漁業困境 — 台灣離岸風電恐淪為海上「覓食難民」

綠能浪潮下的漁業困境 — 台灣離岸風電恐淪為海上「覓食難民」 | 索引新聞 INDEX News

索引新聞| 吳思妤
台灣積極推動「2050年綠電佔比 60%」目標,離岸風電位於西海岸成為重要布局。然而,雲林與彰化漁民指出,風場施工區域常為傳統捕撈熱點,導致出海困難與漁獲減少,甚至陸上風機滲油污染養殖池,漁民批訴政府溝通不足。台灣能源局雖宣稱已設立補償機制,卻仍無法平息漁業生計受損的焦慮。


漁獲下滑,溝通缺位成主因

雲林漁民李平順表示,風場阻礙其前往傳統漁場,捕撈量大幅下降。他說:「綠能是好,但怎麼到我們變得這樣?」
彰化蛤蜊養殖戶洪金屯指出,陸上風機滲油污染養殖池,他感到「束手無策,今年所有心血都付諸一炬」。


開發單位承認疏漏,承諾改善溝通

風電開發商雲嶽(Yunmeng Wind Power)負責人顧賢鉉坦言,先前與漁民的溝通不足是深刻教訓。他強調,現在起將更積極傾聽與解決漁業面臨的困難。
能源局指出,已有針對漁業損失設立補償機制,目的是「讓風電發展與居民福祉並行」。


制度補償之外,長期共存機制待建立

依據學術分析,漁業權被視為權利人格化(right in rem),風力開發若佔用傳統漁場,理當依補償標準予以彌補。2016 年起實施《離岸風機漁業補償標準》,並設置「離岸電力發展基金」納入部分資金協助漁村轉型與海洋恢復。但漁民質疑補償計算不公、資源分配不公平、缺乏談判代表機制,導致不少案例無法落實。


補償僅是短期對應,溝通與共存才是核心

學界指出,若只談補償卻忽略漁民「以海為田」的文化認同,離岸風電很難取得在地認同。理想機制需涉及:開發前協商、共存海域規劃、生態與漁業共融設計等,並建立透明、公平的溝通協調平台,才能實現永續共存。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