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 劉俊彥
在後疫情時代,數位化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台灣餐飲零售業的必考題。從擁有數十年歷史的老字號,到充滿活力的新創品牌,業者們正各顯神通,積極擁抱 QR Code 點餐、會員 App、雲端廚房等數位工具,在這場關乎生存與發展的競賽中,尋求突破與成長。
QR Code 點餐成標配,效率人力雙贏
如今走進台灣的許多餐廳,桌角上的 QR Code 已成為標準配備。這種非接觸式的點餐方式,不僅在疫情期間保障了公共衛生安全,更在後疫情時代展現出其在提升營運效率上的巨大價值。顧客自助點餐、下單直達廚房,大幅減少了外場人力的需求以及人工下單的出錯率。餐廳業者表示,導入此系統後,翻桌率平均提升了 15%,也讓服務人員能更專注於送餐與回應顧客的特殊需求。
會員經營 App,鎖定忠實顧客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留住老顧客比開發新顧客更具成本效益。越來越多的餐飲零售品牌推出自家的會員 App,透過集點、優惠券、生日禮等方式,深度經營顧客關係。更進一步,業者利用 App 收集的消費數據,分析顧客偏好,進行精準的產品推薦與行銷活動。這種數位化的會員經營模式,成功將線下流量轉化為線上資產,建立起穩固的品牌護城河。
雲端廚房與外送平台的共生
高昂的店面租金是實體餐飲業的一大痛點。為此,「雲端廚房」或稱「幽靈廚房」的概念在台灣應運而生。這些專為外送服務而設的廚房,無需昂貴的臨街店面與用餐區,創業者可以較低的啟動資金投入市場。搭配成熟的外送平台生態系,許多新興品牌得以快速崛起,而傳統店家也透過設立副品牌專攻外送市場,開拓了新的營收管道,展現出極大的經營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