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AI Safety Report 指出五大風險與治理方向 全球合作刻不容緩

International AI Safety Report 指出五大風險與治理方向 全球合作刻不容緩 | 索引新聞 INDEX News

索引新聞| 劉俊彥
《International AI Safety Report 2025》由96位國際專家主導,提出AI帶來的惡意使用、系統性風險、環境衝擊、生物與網安威脅、失控可能性等五大挑戰,強調透過技術治理與全球合作,快速制定明確政策與國際標準,以確保AI向善發展。
1月29日發布的《International AI Safety Report 2025》匯集96位AI領域專家意見,首次系統彙整通用AI(GPAI)潛在威脅與治理策略,呼籲全球政府與科技界採取跨境合作行動,應對AI技術快速擴張所帶來的風險


通用AI主要風險一覽

  1. 惡意使用與誤導(Malicious Use)
    報告指出,通用AI可能被濫用於深偽影片製造、社交工程詐騙、網路攻擊、生物武器設計等,構成跨國安全威脅

  2. 系統性風險與市場集中
    通用AI大規模部署可能導致勞動市場崩解、收入不平等加劇、企業與國家角色集中、數位鴻溝擴大等結構性問題

  3. 環境與能源:AI碳足跡顯著
    AI訓練需仰賴高耗能資料中心及海量資料冷卻,報告指出每訓一套大型模型的碳排量可與五輛汽車生命周期相當,亦可能增加水資源使用與能源需求

  4. 網絡與生物安全風險
    AI易於生成生物武器設計與網路漏洞掃描策略;報告特別警告,若系統自主性提升,可能被惡意利用進行攻擊或戰略活動

  5. 控制失效與未知風險
    專家警示通用AI若失去解釋性或自主演進,可能產生無法預測與干預的行為,尤其在缺乏人類監控與識別機制之下


治理策略與政策建議

技術控制與風險管理實踐

報告推薦採用系統性安全設計(Defense in Depth 結構)參與式風險評估模型可解釋性測試惡意攻擊測試(red‑teaming)與審計機制等技術手段

具法律約束力的政策與國際合作

建議立法訂定AI風險門檻、制定跨國一致的安全標準、要求企業揭露訓練資料、推動透明度與責任機制,並透過UN、OECD等多邊機構建立監督機構與風險預警系統


背景與發布歷程

  • 本報告由96位AI專家編撰、30個國家政府與聯合國共同委託,初稿於2024年5月於首爾AI安全峰會發布,最終完整報告於2025年1月29日公開,以支援巴黎AI行動峰會討論


分析—AI安全治理正面臨「速度 vs 監管」二難

  • 報告明確指出政府面臨證據不足與風險急迫性間的「證據困境(evidence dilemma)」,必須在不確定性中作預防決策

  • 多數AI巨頭如OpenAI、Google、DeepMind已呼籲透明與國際合作,支持報告提出的治理框架;但也有聲音認為技術管制會削弱創新動能。治理政策的設計必須兼顧安全與競爭力

  • 各國政府是否能將建議轉化為具約束力的法規或標準,如AI專業審查制度、數據治理機制,是關鍵觀測指標。

  • 國際機構如UN、OECD、EU是否會推動全球AI安全條約或聯合監管機制,將直接影響整體治理成效。

  • 業界是否能採用報告核心技術與治理工具(如審計機制、red‑teaming)並納入企業合規流程,將決定治理與創新平衡的成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