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翻攝自網路)
(鄒志中特稿) 在競爭激烈的人力市場中,企業或組織的職務說明,總是以「必須具備相關經歷」作為人才甄選的首要條件。然而,當我們審視民進黨的人事佈局,卻赫然發現「國家公器」彷彿成為了其專屬的「人力資源部門」——無關專業背景、無需相關資歷,只要身為「自己人」,便能一路高升,晉身國家要職。當政黨執政的初衷,從「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逐步偏移為派系利益的交換平台時,民進黨過往所謂「人民最大」的漂亮話口號,最終不過是包裹「派系最大」、「分好分滿」…等的遮羞布。近年來,民進黨對國家資源的分配模式,正不斷引發外界對其「專業性」與「清廉度」的質疑。
2025年7月23日,日前一份疑從網路暗處流出的Telegram對話紀錄,猶如一面照妖鏡,揭示民進黨內部權力運作的冰山一角。這份內容直指民進黨高層涉嫌關說調查局長人選的對話,被視為民進黨長期以來「分贓文化」的典型案例。紀錄顯示,時任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與國安會諮詢委員陳俊麟,為力推王俊力出任調查局長,竟動用從時任桃園市長鄭文燦到「老闆」(指前總統蔡英文)的多重政治人脈進行關說。
巧合的是,王俊力2021年11月15日順利晉升,時間點與對話紀錄完美吻合。更引人深思的是,王俊力此前曾簽結鄭文燦的貪污案,此舉在政治上被解讀為一筆「功勞簿」。這場疑似的政治交易,不僅嚴重侵蝕司法獨立性,更讓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蒙上陰影。究竟「民主進步」是真,抑或僅為「權力遊戲」的障眼法?民進黨不應該向台灣民眾好好解釋清楚嗎?
然而,真正令人憂慮的,不僅僅是一樁孤立的關說案,而是民進黨執政下,國家機器呈現的系統性與體制性的傾斜。論功行賞,加官晉爵,本是政治常態,但當「選舉有功者」與「派系嫡系」成為民進黨高階公職人選的唯一的通行證,而專業能力、資歷背景和核心專長…等退居其次時,國家治理的根基便開始動搖。國營事業、高階公職、駐外機構乃至國安與司法核心部門,儼然成為民進黨論功行賞、酬庸恩庇的「資源庫」?
這種現象,在多位要職人選的任命上顯露無遺,包括:
高鐵董事長史哲:這位長期深耕文化領域的政務官,日前卻空降掌舵高鐵這艘承載千萬旅客的交通巨輪,其缺乏工程與交通專業背景,被外界戲稱為「文青動力車」的啟動,引發專業性質疑。回顧前文化部長史哲的任期,曾因被指控有謾罵、霸凌部屬等不當情事而引發爭議,甚至有傳聞其對瑣事反應激烈。如今,他空降高鐵,坐領高達新台幣40萬元的月薪,這不禁讓人質疑,其職務內容是為了監督高鐵的營運安全與運輸效能,還是要為高鐵的附屬事業,例如餐飲服務的「薯條脆度」進行把關?這般諷刺,恰恰凸顯了任命荒謬之處。
台灣高鐵作為承載數百萬民眾旅程的重要公共運輸命脈,其營運安全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將如此關鍵的職位,交付給一位毫無交通運輸專業背景及產業經驗的人士,無疑是對國家專業體制的漠視與背棄,更是對公共安全的輕忽。更甚者,台灣高鐵不僅是交通要衝,它更是一個龐大且牽涉複雜公私合作、廠商關係的「資源整合平台」,具備整合、動員甚至籌資的巨大潛力,儼然成為特定派系資源運作的核心。民進黨不顧民意與外界觀感的爭議性「酬庸」任命,其背後的意圖,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駐芬蘭大使林昶佐: 無任何外交資歷與相關的語言能力,僅憑藉過往在芬蘭舉辦演唱會的經驗,便可躍升為國家的外交官代表,讓訓練有素、專業的外交官情何以堪?
駐英國公使江雅綺: 曾遭科技部認定其法學博士的學歷有爭議,卻仍能一路申請補助並高升,令人質疑公務體系對學術誠信的把關。
交通部長陳世凱: 缺乏交通領域的實務經驗與專業背景,僅因曾任賴清德競選總部發言人,便能執掌國家交通大計,恐令交通政策走向「嘴上談兵」。
外交部長林佳龍: 從台中BRT爭議、后里鋼樑的墜落到太魯閣號事故,林佳龍在交通部長任內屢生爭議,政績乏善可陳,卻能節節高升至外交部長要職,被戲稱為台灣難得一見的「外交素人秀」。
勞動部長洪申翰: 儘管環保運動出身,但缺乏勞權專業與勞政實務經驗,卻能主導全國勞動政策,其專業性與代表性引發基層勞工的疑慮。
國防部長顧立雄:昔日曾為洪仲丘案辯護而反對軍法審判,如今卻身披國防部長戰袍,擁抱軍審制度,毫無國防專業背景,豈不挑戰著國軍穩定性?
監察院長陳菊:昔日高喊「廢除監察院」的陳菊,竟成為該院的掌門人。任內多病、久假,其轄下監委卻頻傳濫用公務車事件,領導風格與監察紀律備受外界關注。
這些昔日在野時高舉「清廉勤政、專業治國」大旗的政治人物,如今卻將政府體系視為民進黨的人力銀行,將公職位置淪為派系分贓的籌碼?民進黨是想將整個國家的資源,都當作其內部政治人物的就業服務站?
當政治忠誠凌駕於專業能力之上,當升遷路徑變成派系恩庇的單一準則,當「做事的人下台、做人的人上台」成為新常態,所謂「行政中立」的原則便徹底崩解,公共治理也將淪為「任人唯親」的權力舞台劇。這不僅是對台灣民主機制的背叛,更是對國家發展的無形消耗。
民進黨執政八年,從曾經的改革者與清廉標竿,如今卻被批評為官位仲介與權力掮客,似乎應驗了那句老話——「最會用人」的民進黨,也「最會用自己的人」?然而,這種只用「自己人」的模式,最終被消耗殆盡、拖垮的,恐怕是整個國家的未來與台灣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