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36億投資爆爭議,街口金科資金流向成謎!司法戰火延燒

記者王百佑報導

一起金額高達新台幣36億元的企業投資案,正演變為台灣近年罕見的公司治理與資金去向大爭議。2023年,泰山企業原董事會大手筆入股街口金科(街口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短短數週後公司經營權變天,繼任團隊隨即提出訴訟主張交易無效。2024年法院一審判決泰山勝訴,然而法院於2025年7月嘗試查封街口金科資產時,卻發現帳戶幾近歸零,資金流向成謎,整起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事件始末:時間軸揭示36億爭議核心

時間 事件內容
2023年5月 泰山企業前董事會(以詹景超為首)通過決議,以36億元取得街口金科約40%股權,其中14億元購舊股、22億元為新股增資。
2023年5月底 龍邦集團成功入主泰山企業,新任經營團隊質疑交易決策未經審慎程序,涉嫌違法,對街口金科提出民事訴訟,要求返還投資款。
2024年5月13日 台北地方法院一審判決該筆股權交易無效,街口金科須返還泰山約35.958億元本金及5%年息。
2025年7月10日 法院准許假執行,泰山帶同執行官前往街口金科查封資產,卻發現帳戶幾乎歸零,無法執行返還判決。

法院判決重點:交易無效依據揭示

2024年5月的台北地院一審判決指出,該筆36億元投資案的決策流程未經內部審計委員會核准、缺乏適當的估值報告與風險評估程序,並有董事會濫權之嫌,構成《公司法》上重大程序瑕疵。

法院認為:

  • 此交易未符合公司治理基本程序;
  • 投資對象之評估基礎薄弱,交易價格與實際價值落差巨大;
  • 導致公司重大資產損失,股東權益受損。

因此,法院裁定該筆交易「自始無效」,街口金科須返還本金及利息總額共約36億元。此為近年少見直接宣告大額股權投資「無效」的案例,牽動企業法制改革聲音。

街口金科回應與資金去向爭議

2025年7月,泰山依法執行假執行程序,試圖查封街口金科資產。法院人員於實地執行時,赫然發現街口金科公司帳戶資金幾近歸零,幾無可供執行財產。36億元究竟流向何方?至今沒有公開明確交代。

街口金科對外聲明指出:

  • 資金已「合理投入業務發展」,包括子公司營運、技術投資與行銷拓展;
  • 公司目前無不法隱匿資產行為,強調已提出上訴,判決尚未定讞;
  • 呼籲外界勿對資產歸零做「過度延伸解讀」。

不過,泰山則質疑,街口金科在接獲法院判決後短時間內將資產清空,具脫產之嫌。相關負責人是否涉及背信或其他刑責,檢調目前已展開調查,並要求說明資金流向與帳務明細。

後續觀察

目前案件尚在司法程序中,街口金科已提起上訴,二審尚未宣判。然而,法院允許假執行並遭遇「查封失敗」的事實,讓外界對企業資產保全與投資保障體系產生疑慮。

同時,街口金科旗下核心業務之一的街口支付,儘管多次強調與母公司帳務獨立、用戶資金全數信託,避免遭受牽連,但仍面臨信心危機與經營挑戰。本案暴露出公司治理、資金監管與企業投資風險評估的重大缺口。未來是否會啟動刑事調查、是否有更多內部人員遭到追責、36億元能否追回?

延伸閱讀推薦:
– 第二篇:《街口支付會倒嗎?資金獨立與營運風險全面解析
– 第三篇:《街口支付還能撐多久?從虧損黑洞到監管死角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