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從希臘神話「畢馬龍與雕像」出發,心理學借用這個充滿情感力量的故事,形塑出「畢馬龍效應」的理論根基。原始概念來自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與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的校園實驗,顯示「他人期望」會實質影響個體表現。這項研究一舉打開教育與管理心理的大門,也成為今日諮商實務與溝通訓練中的關鍵詞彙。畢馬龍效應如今已不僅是理論,更廣泛滲入我們的語言、情感與行為選擇之中。

根據諮商心理師林佳瑾說法,「正向期待是無形資源,負面標籤則是情緒負債」。她舉例指出,無論是老師對學生的高度期望、主管對員工的信任語言,甚至伴侶間一句簡單的肯定,都可能成為行為上的轉捩點。許多教育現場與企業團隊,開始反思「你可以」與「你要」之間的心理落差──前者傳遞支持與信任,後者則可能隱含壓力與控制。當期望來自信任與善意,就能產生強大的成長動力;但當期望變得苛刻與帶有操控性,反而可能導致焦慮、自我懷疑甚至情緒退縮。
然而,畢馬龍效應並非全然美好。若未覺察其背後的「暗示力量」,我們也可能淪為他人眼光的俘虜。林佳瑾提醒,在感受到來自家人、主管或伴侶的過度期待時,需學會辨識是否出現「內化聲音」——如「我就是沒用」、「我不能讓人失望」。面對這些可能綁架自我的聲音,心理學建議採取三步驟:辨識來源、重建信念、設下界限。例如用語言表達內在情緒、拒絕不合理投射、選擇傾訴與釋放,都是重拾自我掌控權的重要過程。畢馬龍效應的力量雙面並存,我們既能善用,也應警惕。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