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攜手紅琉璃呈現馬白水《太魯閣之美》、常玉《荷花》與《馬》色彩美感

報新聞/記者蔡昀臻/台北報導

為歡慶創館70週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創立73年的臺灣玻璃工藝品牌「紅琉璃 Redliuli」合作,聯名推出「天地大美、七十從心」藝術琉璃新品,今(22)日特別在鶯歌的紅琉璃工作坊舉辦發表會,介紹運用琉璃工藝界首見的熱塑臨摹技術,將史博館典藏畫作馬白水《太魯閣之美》、常玉《荷花》與《馬》的色彩轉化為生活中實用的藝術器物。

玻璃藝術家羅得華於史博館與紅琉璃的新品發表會現場展演。(圖/文化部)

國立歷史博物館長洪世佑、紅琉璃創辦人王獻德、鶯歌區農會理事長鄭璧昌、藝術家周丹薇等與會貴賓在玻璃藝術家羅得華的現場展演中,體會玻璃工藝經過炙熱考驗,與反覆不放棄的耐力勞動,堅持為藝術創造新生命。

國立歷史博物館長洪世佑表示,史博館與紅琉璃合作,藝術與工藝交融如同「七十而從心」自在遨遊的精神。史博館是國家第一個公立博物館,經過七十年的文化積累,擁有極豐富的館藏,包括教育部撥交戰後日本歸還古物、河南博物館原藏文物,以及長期兼具「國家畫廊」身份而陸續接受政府機關撥交、藝術家與各界捐贈,結合館方購藏、民間發掘出土文物等多項來源。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臺灣玻璃工藝品牌「紅琉璃 」合作,聯名推出「天地大美、七十從心」藝術琉璃新品,在鶯歌的紅琉璃工作坊舉辦發表會。(圖/文化部)

洪世佑館長說明,史博館與紅琉璃聯名新品選定三件史博館重要典藏:馬白水《太魯閣之美》、常玉《荷花》與《馬》,以自然景物為題,呼應「天大地美」之名,彼此合作不僅是技藝的對話,也開啟歷史與當代設計共創的新意。每一件琉璃作品都是工藝師或藝術家獨一無二的創作,史博館也期待未來以更多的展覽與藝術創作者、在地社群等展開創新且長遠的合作,讓史博館典藏透過各種形式親近民眾的生活。

紅琉璃創辦人王獻德表示,新作發揮紅琉璃深耕工藝,突破傳統玻璃製程,乍看之下或許以為琉璃器物的色彩是以畫筆描繪的,但其實不然,每件作品皆由專業工藝師手工吹製,以透明玻璃料為基底,透過獨創的熱塑臨摹技術,在上千度炙熱的高溫下,經由沾色、捲動、勾勒、堆疊與塑形等多重工序層層堆疊,將畫作的意象轉化為琉璃的色彩,展現極致工藝。

王創辦人說,紅琉璃與農會合作將舊空間再生為工作坊,結合體驗、展演,連結市場及產官學,「老玻璃人投入,致力培育更多新一代的玻璃人,讓臺灣玻璃產業在世界有一席之地。」,鶯歌區農會理事長鄭璧昌也說,紅琉璃與其他藝術空間進駐原屬農會的空間後帶來了新氣象,琉璃藝術美麗豐富的色彩也象徵將過去燒熔,將最美好的精華留下。

史博館說明,馬白水1999年於史博館舉辦回顧展時繪作《太魯閣之美》,描寫太魯閣峽谷自東而西,在春夏秋冬、日夜輪轉間的壯麗景色,24張7尺宣紙拼接的各幅作品可獨觀亦能以數幅拼接欣賞,2015年由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古物,今年屆滿十年。紅琉璃「《太魯閣之美》琉璃杯系列」推出六款分別詮釋「春風、夏雨、秋紅、冬白、日光、月色」六項主題的琉璃杯,呼應原作組合畫的特性,單件各具風貌,亦可拼組完整畫景,展現原作壯闊的視覺層次。

「琉映太魯閣系列」則是由資深工藝師採純手工吹塑技法創作的琉璃瓶器,整體輪廓似山峰,瓶身色彩透過精湛琉璃工藝塑造出山巒層疊之感,透過琉璃獨特的流動性與疊色工藝,重現畫作中磅礴而詩意的空間構圖。

史博館是目前典藏最多常玉畫作的博物館,紅琉璃運用高溫熱塑技術,將常玉《荷花》中黑色線條勾勒的白荷、銘黃填色的荷葉,與《馬》中奔放的油畫筆觸及色彩靈感完美封存在琉璃杯中,且搭配傳統花紙工藝,將畫面主題視覺焦點精準轉印至杯身。紅琉璃另推出兩款琉璃瓶分別命名為「琉韻映荷」、「馬躍琉彩」,光線穿透瓶身時,作品在不同角度下呈現變化多端的視覺體驗,色彩與圖像產生豐富的光影變化,為靜態藝術作品注入活力,讓觀者能從不同角度感受以琉璃為載體的藝術詩篇。

史博館與紅琉璃的攜手,不僅是琉璃工藝材質與技術的創新實踐,更讓博物館經典藏品突破時空,轉化為當代生活中的文化風景,讓藝術融入生活,成為可親近、撫觸,實用且具收藏價值的精品。系列商品即日起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商店及紅琉璃各通路同步啟售。

author avatar
蔡 昀臻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