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一位年近6旬的徐姓獨居婦人,日前在家中接到一通自稱「兒子」來電,表示最近一直接到「詐騙」電話換了新門號,要求徐婦刪除原本的LINE重加,徐婦雖然覺得「兒子」聲音怪怪的,但對方聲稱「感冒喉嚨痛」,便不再起疑。隔天「兒子」再度致電稱他投資LED燈生意「因疫情嚴重受創」需要15萬元的周轉金,徐婦沒多加考慮即至銀行臨櫃匯出15萬元。隔一天食髓知味的「兒子」又打來了,這次稱要清償「疫情前」與廠商的欠款,要求徐婦再匯出6萬元。匯款後徐婦還打電話關心「兒子」的狀況,想叮嚀兒子「感冒要記得多喝開水」,沒想到「兒子」繼續以「廠商要求利息」請徐婦匯更多錢。徐婦開始懷疑對方的身分,試著回想兒子的「舊手機」號碼,於是順利聯絡到本尊,正牌兒子表示從未投資過LED燈,目前工作也未受疫情影響,這時徐婦才驚覺遭受詐騙,趕緊向警方報案,共計損失21萬元整。
近日疫情逐漸升溫,詐騙集團看準這波「熱潮」,潛伏在各大社交平台對民眾進行詐騙,防疫期間民眾「宅在家」的時間多了,會選擇網購、線上與朋友聊天來打發時間,但也務必留心「零接觸」可能帶來的詐騙隱憂。關鍵時刻除了做好防疫措施,請謹記3原則提升全民防詐免疫力:
1. 保持冷靜:網購時遇到過分價差的商品,請務必冷靜辨識,別因賣家提供超值優惠或是搶手之防疫商品就衝動下訂。接獲陌生人來電話家常,務必冷靜記下對方所稱之個人資訊,掛上電話後再查證。
2. 小心求證:網購時應注意屬意之商品是否非透過正規電商平台而係在臉書或LINE私底下販售。接獲陌生人來電要求刪除親友手機重加聯絡方式等,請斷然拒絕,並運用「通關密語」考詢確認對方身分。
3. 適時求助:遇到疑似詐騙案件但無法確定時,請撥打165反詐騙專線,能大幅減低疫情下受騙之機率。
圖說:刑事警察局預防科偵查員魏愷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