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在花蓮中區,時間往往不是以小時計,而是以「往返路途」計算。壽豐到鳳林,瑞穗到光復,許多家長為了帶孩子到療育機構,單趟就得一小時以上。門諾基金會在偏鄉深耕早療已逾15年,今年在花蓮縣政府與衛福部社家署支持下,透過「114年花蓮縣中區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服務計畫」擴大到宅中心服務,將早療帶進家庭、帶進部落、帶進家長真正生活的場域。4月至11月共辦理6場家庭支持活動,累計近160人次參與,讓偏鄉的每一步,都不再是孤單的長途。

今年的家庭支持系列課程,以「照顧者與孩子一起舒壓、一起成長」為核心,從食育、體能共玩、跨世代互動到園藝療育,每一場都像在家庭與社區之間開一道窗。最受歡迎的是「食育×親子共煮」,孩子透過觸摸食材、料理小任務建立正向飲食習慣,一位家長說:「把煮飯變成遊戲後,孩子更願意嘗試新食物。」
在壽豐力百海日照中心舉行的「跨世代音樂律動」更成為亮點。一位阿美族長者牽著慢飛孩子的手拍起節奏,孩子聽著、跟著、笑著,原本陌生的世代間距離在音符裡慢慢融化,連現場家長都頻頻紅了眼眶。

壓軸的「園藝療育」選在11月「家庭照顧月」登場。園藝治療師以香草、香味與「1:4:2 呼吸法」帶領照顧者深呼吸、慢下來。大家用香料做印度奶茶、香料鹽罐,像是替長年的照顧壓力找到一個能放下的角落。早療社工員駱麗伊說:「長照不是從老年開始,而是從家庭開始。照顧者獲得力量,孩子才能更穩固地前進。」
門諾基金會指出,這系列活動呼應即將於115年上路的「長照3.0」,強調前端預防、家庭支持與社區共融。未來將持續走入偏鄉、走進家戶,讓照顧者與孩子都能在熟悉的土地上找到力量、找到希望。

新聞來源:門諾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