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緣政治「12兆」保護費? 預算失控不可逆財政結構性風險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國際媒體日前對台美關稅與供應鏈談判內容的披露,不僅引發台灣的政治風暴,更揭示台灣財政體系正被地緣政治的壓力,加速推向一條不可逆的高風險道路。台灣政府至今仍沉溺於口頭淡化與矢口否認,對台灣財政結構性的危機毫無作為。

關鍵點從來不在於「4,000億美元」(以一美元換算台幣31.738計算,4,000億美元約為台幣 12,695,200,000,000元 )這個驚人數字的本身。真正的警訊是:台灣的國家資源,正在被國際戰略需求「強行掏空」,而台灣的財政監督制度,也將在短期內徹底崩塌?

當國際社會已為地緣政治支出建立嚴格的審核與償債機制時,台灣卻仍在政黨攻防中對價格高昂的「保護費」避重就輕。台灣必須拋棄「花或不花」的淺層討論,直視更尖銳的現實:

這些巨額「保護費」的戰略支出,究竟是為了強化台灣的核心安全,還是實質上成為他國戰略佈局下的「外部化成本」?

戰略性資本外溢:台灣正在用「護國神山」交換短期關稅優惠?

《Politico》和《金融時報》的報導,迫使台灣政府承認談判壓力,但對於已承諾程度的迴避,卻最令人擔憂。

國際壓力要求台灣承接的巨額「保護費」,絕非一般性的國際投資,而是帶有強烈地緣政治目的的「供應鏈重塑」與「資本導向」。在美國新的安全架構下,台灣的核心資本、頂尖人才與關鍵技術,正被要求以國家補貼的方式向外轉移。

這清楚說明:台灣不再是單純的國際貿易參與者,而是在承擔一項代價高昂的戰略任務。

國際警訊:重蹈日韓覆轍,台灣核心競爭力流失

日本:國家資金投入 Rapdus 等半導體製造戰略,財務體系面臨「不可持續」警告;補貼錯位與資源浪費,造成國家補貼介入民間競爭,效率與成效遭到廣泛的質疑。

韓國:晶圓廠與供應鏈被迫向美國擴張、接受不對等補貼條件,韓國半導體生態鏈遭侵蝕;韓國主要企業抱怨沉重地緣政治稅負,核心資產受制於外國法規,自主決策權被稀釋。

台灣:承接數兆元級對美投資與補貼的義務,核心晶圓製程、人才大量外移;國家最大戰略資本面臨實質的流失,賴政府以長期競爭力,換取隨時可能被終止的短期關稅協定。

如果台灣承接此類承諾,實質上就是以國家級資源,換取一個五年後可能因國際情勢變化而失效的關稅及貿易協定。這是一場將台灣核心競爭力當作籌碼,就是台灣最危險的交易。

財政的制度黑洞:台灣已進入「預算失序」的常態化危機

檢視 2020 年至今的特別預算清單,總規模已達數兆元的新台幣,規模與頻率令人震驚:

防疫特別預算:1.4 兆。

前瞻特別預算:8,800 億。

軍購特別預算:超過 4,000 億。

韌性條例與其他救濟:5,700 億。

未來的對美投資壓力:12兆元級別。

台灣特別預算的最大弊端在於:一旦冠上「國安」、「緊急」或「戰略」的標籤,便能系統性地迴避《預算法》和《公共債務法》的嚴格監督,使得國會監督權形同虛設。

國際控制機制的嚴苛對照:台灣國會監督權的閹割

德國:特別基金需經聯邦憲法法院審查,強制納入債務剎車機制。無獨立司法或憲法層級審查;僅需立院多數同意。

日本:災害或戰略支出必須搭配強制償還計畫,並逐年揭露執行細項。多數預算缺乏明確償還規劃;執行報告模糊且缺乏細節。

韓國:大型安全支出要求逐案審查、極度透明揭露資金流向與受益方。捆綁式審查,行政部門掌握巨大裁量權;細項黑箱化。

台灣這套制度,讓行政部門能動用遠超常態的財政資源,卻缺乏配套的透明揭露和問責機制。在政黨輪替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這種制度弱點,正在每一次危機中被反覆放大,導致國家資源的分配權被少數權貴精英與既得利益政治人物所所壟斷。

軍購暴衝的排擠效應:台灣財政空間被犧牲

國防部數次發動的特別軍購案,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單次軍備擴張。台灣應該擔憂的不只是國防經費爆增的本身,而是:

這些軍購是否真正基於台灣的「不對稱戰略」需求?還是實質上是配合單一武器供應國「清庫存」的需求?

國際軍備採購標準要求效益極大化,對照之下,台灣的決策機制顯得草率:

芬蘭/瑞士: 國防採購與極端地形和戰略目標完全一致,效益最大化。

以色列: 大量依賴自主科技研發,維持國防產業的戰略自主性。

台灣: 採購項目與本土地形、後勤維護能力頻繁脫節,卻常以「國安緊急」為名義匆忙通過「特別預算」。

地緣政治支出對核心競爭力的「掏空」

台灣的警鐘就在於:常態化的軍備與地緣政治支出,正在對台灣的長期公共投資產生致命的排擠效應。

這不是預測,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1. 教育與科研: 國科會研發經費成長率停滯不前,教育經費佔 GDP 比重連年被壓縮。
  2. 社會福利: 長照 2.0、少子化對策所需資金面臨結構性財政破口,難以獲得足夠投資。
  3. 基礎建設: 排除前瞻計畫的非核心公共建設投資被凍結或延宕。

台灣正在以犧牲下一代在教育、科技、社會安全網上的財政空間,用於一次性的、缺乏嚴謹審查的軍備採購與地緣政治補貼,這將導致台灣的國家競爭力被逐步被掏空。

台灣急需「戰略財政框架」自保

一旦「12兆元」級別被美國威脅下的無效益對外投資、數千億的產業補貼和常態化的軍購壓力疊加,台灣最可怕的後果不是單純的「國家破產」,而是財政體質被完全綁死,失去應對下一輪全球科技競爭和社會危機(如高齡化)的應變能力。

未來的政府將沒有能力在關鍵領域進行足夠的長期投資。地緣政治導向的短期巨額的不當支出,正在徹底挖空台灣下一代的發展空間。

我們呼籲政府與立法院,必須立即建立一套「戰略財政框架」,作為國家資源的防火牆:

三項當務之急的制度改革

  1. 國家安全投資強制公開審議機制: 任何涉及國安或地緣政治要求,且單一項目總額超過十億元的對外投資或補貼,都必須強制接受立法院「公開、逐案」的嚴格審議,並要求行政部門要完全揭露合約細節與做好風險評估及備案。
  2. 特別預算「落日條款」與透明化: 所有特別預算須明訂執行期限與強制償還計畫。必須全面公開資金流向、主要受益企業名單、實際補助金額及詳細階段報告,確保納稅人的錢得到有效監督。
  3. 軍購獨立效益與後勤審查: 國防採購必須通過由非軍方專家組成的獨立委員會進行「不對稱戰略一致性審查」與「長期後勤維護成本評估」,避免盲目的採購。

今日台灣的挑戰不只是美國的獅子大開口,也不是單一政黨的資源錯置,而是台灣自己沒有準備好應對大國戰略所帶來的巨額財政豪賭。如果台灣不主動建立強健的「戰略財政框架」,接下來 5 到 10 年,台灣的財政與產業主導權,將會被外部壓力嚴重掏空。

台灣需要的不只是「戰略思維」,更需要具備防禦性的「戰略財政」。這是台灣避免成為地緣政治犧牲品的最後機會。

author avatar
鄒 志中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