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將「大改造」? 國民黨「獅群」迎挑戰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在兩岸局勢劍拔弩張、全球政經秩序劇變,以及國內政治高度兩極化的關鍵時刻,中國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日前正式就任,並發表極具戰鬥性與變革色彩的演說。她對民進黨執政期間被指控侵蝕民主法治、操弄媒體與濫用司法打擊異己的現狀提出嚴厲的批判,還誓言要將國民黨從長期低迷的困境中解放出來。

鄭麗文的核心目標,是將國民黨重塑為一股以「善、正義、團結」為精神的強大力量,並蛻變為帶領台灣建立新秩序的「獅群」。她明確表示,國民黨絕不應淪為被動挨打的「羊群」,更不能成為只是追逐權力的「第二個民進黨」。此次轉型旨在堅定捍衛民主自由、重振台灣經濟奇蹟,並致力於開創兩岸和平,成為中華民國最堅實的基石。

為了展現立即行動的決心,鄭麗文宣布成立「律師救援團與基金」,提供法律與金援支持,為遭受不當司法追殺的國民黨員們提供最實質保護,藉此凝聚國民黨基層的士氣。同時,她也呼籲所有國民黨的黨代表們,要積極號召失聯黨員與新生力量回歸國民黨,展現國民黨空前團結的企圖心。

第一部:「獅群」的哲學與內部重整

鄭麗文提出的「獅群」哲學,是國民黨形象改造的核心。這不僅僅意味著強化對抗姿態,更重要的是確立「王者氣度」——以領導者的姿態主持公義,建立讓社會心悅誠服的新秩序,而非僅是擅長破壞與仇恨動員的「狼群」。

「獅群」理念的核心價值在於:「愛勝過仇恨,公義打敗邪惡」。國民黨將以道德正當性、社會秩序與公義關懷作為政治領導的基礎。為此,鄭麗文提出六大具體實踐策略,側重於內部結構的強化與士氣的提升:

  1. 強化基層與草根行動力

改造必須從黨內「有感」開始。鄭麗文主張必須重視黨工、黨代表和前線將士的意見與需求,透過實際解決自己人的困境,提升黨員的溫度與支持感,從而有效地強化基層組織動員能力,重新整隊。

  1. 推動世代交替與形象年輕化

國民黨長期與年輕世代脫節是執政的最大危機。鄭麗文以自身具學運與改革色彩的背景,親自推動黨內世代交替,塑造一個更年輕、更進步且符合新世代期待的政黨形象,以修補過去在青年選票上的重大弱勢。

  1. 以道德正當性建立新秩序

國民黨不再是單純的攻擊或仇恨動員機器,而是必須關注社會新弱勢群體,體現公平正義。強調以公義、和諧與社會關懷,取代對立與破壞,作為政治領導的基礎。

  1. 團結內部,凝聚藍營整體力量

針對藍營長期的派系分裂與世代隔閡,鄭麗文致力於推動黨內團結整合,接軌多元民意。目標是打造一支戰鬥有序、主動領導的「獅群」隊形,為贏得縣市長選舉與2028年重返中央執政奠定穩固基礎。

  1. 對外:不避戰、不怯戰的明確戰鬥姿態

鄭麗文主張國民黨未來應強化明確的戰鬥姿態,與民進黨進行路線與理念上的實質區隔,而非追求無原則的和解妥協。這有助於提升黨內士氣,擺脫過去因求穩而顯得被動或失去戰鬥力的形象。

  1. 重視兩岸新論述與國家層面發展

在兩岸議題上,鄭麗文主張「展開對話」與「國共和解」;鄭麗文強調這並非逆來順受,而是為了台灣創更造長遠與穩定的發展機會,兼顧現實利益與理想抱負。

第二部:政治上的剛柔並濟:平衡對抗與中間選民

鄭麗文領導下的國民黨面臨核心的戰略張力:如何既能展現「獅群」的戰鬥力以凝聚深藍基本盤,又能同時吸引追求穩定、溫和政治路線的廣大中間選民?

國民黨採取了「剛柔並濟」的分工模式,將不同角色區隔化以應對這一困境:

  1. 區隔化的角色分配:剛與柔的協奏

「剛」的力量(主席鄭麗文): 鄭麗文本人以犀利、敢言的風格,在意識形態與國政路線上直接對抗民進黨,主要任務是維持黨內士氣與戰鬥力。

「柔」的力量(地方首長): 黨內的地方首長,例如盧秀燕、侯友宜…等,則代表「柔」的力量。他們以包容、溝通、關懷的治理形象,透過地方的實質政績來爭取中間選民與溫和支持者。

這種安排旨在確保國民黨在維持意識形態競爭力的同時,不會因過度激進的對抗而嚇跑傾向於和解、務實的溫和選民。

  1. 以「治理實績」爭取中間選民

中間選民與淺藍支持者主要訴求是解決具體民生問題,而非單純的激情動員。當政黨間不斷「拉高仇恨值」時,中間選民的投票依據往往是基於對現有執政者的不信任,而非被單純的對抗口號所吸引。

因此,國民黨的關鍵策略是:必須透過具體的地方治理成績、務實的政策執行,提出解決社會住宅、薪資停滯…等民怨高漲的不滿,用「實務治理」來回應中間選民對「包容、溝通、關懷」式政治的需求。

  1. 調整兩岸論述以接軌主流民意

鄭麗文鮮明的親中立場是吸納中間選民的最大挑戰。多數中間選民傾向「維持兩岸現狀」,對過度「親中」的立場始終存有疑慮。部分地方首長在全代會上的保留態度,即反映了對其兩岸論述市場可接受度的擔憂。

國民黨的核心任務是必須找出「主流民意可接受的兩岸論述」,既能對外創造穩定,又不失基本盤支持,避免因過度強調「統一」或「親中」,反而進一步疏遠至關重要的中間選民。

  1. 藍白合作框架中的務實平衡

在與「民眾黨」…等第三勢力的合作上,國民黨須在爭奪關鍵選區與共同對抗民進黨之間達成平衡。合作框架將以「民意支持度」為重要依據,這反映出國民黨必須尊重中間選民對候選人素質與政見的評價,而非單純以政黨利益做決定。

第三部:國民黨的青年危機與吸引新血策略

國民黨在年輕選票上的危機已是結構性難題。從2008年曾囊括近90%青年票,到近年來跌至不到10%的支持率,原因包括:黨內排資論輩、人才培養不足、核心理念模糊,以及年輕人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的普遍反感。

鄭麗文領導下,國民黨力圖從四大面向重新吸引年輕人:

  1. 象徵性領導與世代交替形象

鄭麗文充分利用其出身「野百合學運」領導人的背景,塑造自己從「年輕」、「進步」、「學運起家」的形象。她的當選本身就是國民黨一個強烈的世代交替信號,試圖以個人經歷修補國民黨與年輕世代的隔閡。

  1. 組織改革與年輕化人才甄補

國民黨推動組織「輕量化」改革,整合青工會、青年團…等組織,並成立由立委葛如鈞擔任召集人的「KMT Studio」。此舉旨在解決過去青年組織散亂、權責不清的問題,集中資源管理青年工作。此外,透過舉辦營隊、線上學習平台…等方式「賦能青年」,提供新世代政治人物,例如:第19屆國民黨青年團團長黃騰憲(曾任柯志恩高雄市長競選辦公室發言人)…等青年實質歷練的機會。

  1. 打造現代且具說服力的論述

國民黨積極注入年輕元素,更新主視覺和競選口號,如「為你拚好日子」,試圖扭轉傳統、保守的黨派印象。然而,國民黨資深黨務人士坦言,單純的包裝改變遠遠不夠,必須透過具體、有說服力的政策論述,即時回應社會重大議題。

  1. 在進步議題上的立場突破

國民黨的青年團相較於國民黨更傾向自由主義,已明確表態支持同性婚姻、代理孕母…等個人權利議題,並定期參與台灣同志遊行。這代表國民黨內新世代正試圖與傳統保守價值做出區隔,以吸引支持進步價值觀的年輕選民。

  1. 解決年輕人關切的實質議題

面對社會住宅、薪資貧困、少子化…等年輕世代最關切的切身利益問題,國民黨必須提出有感、可執行的政策方案。國民黨政策回應的速度與效能,將直接影響年輕人是否願意回歸「藍營」。

結構性挑戰與轉型成敗的關鍵

儘管鄭麗文的「獅群」戰略清晰且全面,但國民黨仍面臨幾項結構性困境:

  1. 內部整合的難度: 地方派系與傳統勢力對於激進的「獅群」戰鬥理念仍存保留態度,內部團結能否貫徹始終是個問號。
  2. 人才與行動的落差:國民黨人才流失嚴重,許多政策承諾常淪為「口號勝於行動」,「政策執行力」將是國民黨轉型是否流於口號的最有效檢驗。
  3. 兩岸論述的市場矛盾:鄭麗文的「親中論述」與年輕人及台灣中間選民傾向「維持現狀」的主流民意,仍舊存在根本性的落差。在兩岸路線上是否達成一個「市場最大公約數」,至關重要。

鄭麗文能否成功將國民黨從被動的「羊群」,轉變為能夠主持公義的「獅群」,將取決於國民黨是否能達成真正的「共識」,以及能否將戰鬥意志與務實的民生政策相結合,最終贏得中間選民對其治理能力的信任。國民黨的轉型成功與否,不僅關乎自身政黨的存亡,更將深刻影響台灣未來的政治版圖。

author avatar
鄒 志中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