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文化地標試煉 綠美圖試營運迎挑戰

(報新聞 /鄒志中 特稿)  台中「綠美圖」日前在萬眾期待中展開為期三週的試營運,這座由日本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操刀設計的文化建築,作為全台首座美術館與圖書館共構的複合式場館,已然成為台中市政府展現文化實力的新名片。2025年10月28日試營運首日,台中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大春代表台中市長盧秀燕宣示,「綠美圖」展現台中「藝術、閱讀與自然共生」的城市願景,期待這座國際級文化新地標讓台中在世界發光發熱。然而,在這些宏偉願景的背後,「綠美圖」究竟能否突破台灣公共文化設施長期面臨的經營困境,實現其承諾的文化價值,還需要更深入的檢視。

共構模式的理想與現實

「綠美圖」的建築設計確實令人驚艷。SANAA事務所以「開放、透明、流動、融合」為設計關鍵字,將建築拆解成八個契合環境尺度的量體,再以銀白鋁製擴張網覆蓋,宛如輕盈的薄紗映照周邊景致。這種設計語彙延續了SANAA一貫的建築美學,從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到法國羅浮宮朗斯分館,每處皆映現明淨通透、流動而不為框架所拘的特質。從建築專業的角度來看,「綠美圖」無疑是台灣文化建設史上的重要成就。

但「綠美圖」建築的精美並不等同於營運的成功。美術館與圖書館的共構關係,在建築空間、組織架構、整合營運等方面,將為台灣文化機構創造新的橫向連結形態,這固然值得期待,卻也潛藏著不容忽視的挑戰。正如台中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所言,兩館共構的最大挑戰在於它們是兩個彼此獨立、擁有截然不同的運作系統和組織文化的政府機構,具有差異化的思維邏輯:美術館的立場傾向「開放」與「容納多種可能性」,而圖書館則高度強調「系統化」與「規格化」。這種機構文化的差異,在日常營運中如何磨合,將是「綠美圖」面臨的第一道考驗。

試營運制度意義與侷限

試營運作為公共文化設施開館前的準備階段,其意義不僅在於測試硬體設備的運作,更在於檢視軟體服務能否滿足民眾需求,發掘營運流程中的盲點與缺失。「綠美圖」選擇在正式開館前進行為期三週的試營運,空間採部分開放,包含綠美圖大廳、美術館大廳和地下2樓典藏互動教育區,以及圖書館大廳與各閱覽區域等,美術館展覽空間則將於2025年12月13日正式開館後啟用。這種分階段開放的策略,顯示出台中市政府團隊對於「綠美圖」營運風險的謹慎態度。

不過,三週的試營運期間究竟能否充分暴露出共構場館在實際營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實在令人存疑。台灣過去的公共文化設施,從地方文化館到各縣市美術館,往往在開館初期人潮洶湧,但隨著新鮮感消退,便面臨參觀人數銳減、營運經費不足、展覽內容貧乏等困境。「綠美圖」作為一座樓地板面積約58,000平方公尺的大型場館,其營運成本之高昂可想而知。試營運階段提供的借還書服務和部分空間開放,能否真實反映出正式營運後的資源需求與財務壓力,恐怕還在未定之數。

文化投資效益評估缺口

台中市政府對「綠美圖」的投資不可謂不大。從歷經11年籌建,到動用數十億元興建經費,這座文化地標承載台中市政府對文化建設的雄心。然而,文化設施的投資效益究竟應該如何評估,卻是台灣長期缺乏完整制度的課題。文化部雖訂有「文化部及所屬文化建設計畫財務規劃審查作業要點」,要求評估自償率、淨現值、內部報酬率、益本比…等財務指標,但對於「具重要文化性價值及低度財務效益」的計畫,自償率可以未達5%,這實際上等於承認了文化設施難以自給自足的現實。

問題在於,當文化設施無法產生足夠的自償收入時,「綠美圖」營運經費勢必長期仰賴公務預算支應。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其典藏研究費和展示費每年都需要數千萬元的政府補助。綠美圖作為一座更大規模的複合式場館,未來的營運費用恐怕只會更高。台中市政府是否已經做好長期財務負擔的準備?當台中市政府財政面臨壓力時,「綠美圖」的營運品質能否維持?這些問題在試營運階段看似遙遠,實則關乎這座文化地標的永續經營。

更深層的問題是,文化設施的價值評估不應僅限於財務面向。博物館的公共價值包括工具價值、機構價值、使用價值與本質價值。工具價值涉及對經濟體的貢獻,如城市品牌、觀光、就業與地方經濟的乘數效益;對社群的貢獻,如增加社會資本、社會融合、文化多樣性的包容;對個人的貢獻,如學習、個人福祉等。機構價值則涉及博物館對公民權的提升,包括有助於民主式的辯論、忠實呈現資訊、提升知識與文化資本等。綠美圖若要真正成為台中市民的文化資產,就必須在這些多元面向上展現其價值,而非僅僅停留在建築美學的讚嘆。

營運永續關鍵挑戰

台灣的文化設施長期面臨「建館容易經營難」的困境。許多地方政府熱衷於興建大型文化場館,以展現政績與城市形象,卻對營運階段所需的人力、經費、專業能力準備不足。結果便是一座座華麗的建築淪為「蚊子館」,無法發揮應有的文化功能。「綠美圖」要避免重蹈覆轍,就必須在幾個關鍵面向上做出突破。

首先是專業人才的培育與留任。美術館的策展制度在台灣至今未建立明確的職位體系,策展人常被歸入行政人員編制,無法投入長期策展研究與知識累積。圖書館雖有較完整的人力配置,但面對數位化時代的閱讀需求變遷,也需要不斷提升專業能力。綠美圖作為共構場館,其人力資源的整合與專業分工將是極大的考驗。試營運期間雖然展現了兩館團隊的合作誠意,但長期營運中的組織文化磨合、專業職能界定、績效評估標準等問題,恐怕不是三週試營運就能解決的。

其次是展覽與活動內容的規劃。「綠美圖」試營運期間推出「環境與建築-SANAA專題講座」、「打開,我們的美術館」系列活動、典藏教育展「庫房裡的光」等節目,邀集來自10國、13位國際重要機構專家舉辦國際論壇,顯示出台中市政府團隊對於國際交流的重視。圖書館則推出「圖書館的閱讀新章和綠美圖的生活提案」系列活動,包含「夜宿圖書館」、主題講座、創作工作坊及夜間限定音樂分享會等,試圖以嶄新的方式親近閱讀。這些活動確實豐富多元,但能否持續吸引民眾參與,將是「綠美圖」營運成功的關鍵。

台灣許多美術館往往以特展滿檔的方式,來取代美術館在經營典藏展示的功能,長期下來反而失去了建立自身特色的機會。「綠美圖」作為台中首座市立美術館,肩負梳理中部藝術史、支持在地創作與推動國際性展覽等重要任務,如何在國際視野與在地連結之間取得平衡,將考驗著館方的策展智慧。

第三是公眾參與的深化。文化設施的永續經營不能僅靠政府單方面的投入,更需要市民社會的積極參與。從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經驗來看,藝文空間的活化必須透過「邊緣戰鬥」與公共性建構的過程,讓空間使用者參與到空間意義的定義中。綠美圖若要成為「市民的美術館」和「閱讀殿堂」,就必須建立起與市民社會的對話機制,讓不同社群都能在這個空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試營運首日一早,新興國小的小朋友在老師帶領下入館,現場洋溢著歡笑與活力,這固然是美好的開端,但如何將這種參與熱情轉化為長期的社群動能,讓「綠美圖」真正成為凝聚靈感與對話、啟發創意與想像的生活場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化治理反思

「綠美圖」的試營運,折射出台灣文化治理更深層的問題。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浪潮下,各國政府紛紛將文化設施視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工具。台灣也不例外,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推動文化建設。然而,當文化成為「政績」的展示櫥窗時,其本質價值往往被工具化的思維所掩蓋。

文化設施的意義不應僅止於觀光人數或經濟效益的統計數字,更在於它能否為市民提供一個自由探索、批判思考、美學體驗的公共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綠美圖」的成功與否,不應以試營運期間吸引了多少人潮來衡量,而應該看它能否在正式營運後,持續提供高品質的文化服務,培育出一批批熱愛藝術與閱讀的市民,進而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底蘊。

台灣的文化設施配置長期以來缺乏整體性的規劃,各地方政府往往基於政治考量或地方民意壓力,競相興建大型場館,卻忽略了文化資源的合理分配與永續經營。結果便是在某些區域文化設施過度集中,在另一些區域則嚴重不足,造成文化資源的浪費與城鄉差距的擴大。「綠美圖」作為一座投資數十億元的大型文化場館,其興建必然排擠了其他文化建設的資源。這些機會成本是否值得,端看「綠美圖」未來能否真正發揮其應有的文化功能。

更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文化設施的營運評估制度至今仍不完備。許多場館缺乏明確的績效指標,也沒有定期的第三方評估機制,導致營運品質良莠不齊,問題浮現時往往已經積重難返。綠美圖若要避免重蹈覆轍,就應該在試營運階段便建立起完善的評估制度,定期檢討營運成效,及時調整策略方向。

邁向永續可能路徑

面對這些挑戰,「綠美圖」並非毫無突破的可能。事實上,台灣近年來也有一些文化設施在營運上展現出創新的思維。例如,行動博物館的概念,將典藏視為流動的資產,以再利用、再循環、再設計的方法,發展跨領域且多面向的活用可能性,擴展博物館的公共效益。又如,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透過民間參與投資的模式,引入文化創意產業,在保留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創造了經濟效益。這些經驗都值得「綠美圖」借鑑。

對「綠美圖」而言,永續經營的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的定位。它不應該只是一座展示SANAA建築美學的樣板,也不應該只是市府政績的櫥窗,而應該是一個真正屬於市民的文化公共空間。這需要館方在營運理念上有更深刻的自覺,在制度設計上有更周延的考量,在資源配置上有更合理的規劃。

具體而言,「綠美圖」應該建立起多元的收入來源,不能完全仰賴公務預算。這包括門票收入、場地租借、文創商品開發、企業贊助、會員制度…等。同時,也應該積極爭取中央政府的補助,參與國際合作計畫,拓展資源管道。在支出方面,則應該建立起嚴格的成本控管機制,避免資源的浪費與不當使用。

在專業人才方面,「綠美圖」應該建立起完善的培訓與發展制度,吸引優秀人才加入,並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與發展空間。特別是在策展、典藏、教育推廣等專業領域,更需要長期的人才培育與知識累積。兩館的共構雖然帶來組織整合的挑戰,但也創造了跨域學習的機會。如果能夠善用這種特質,發展出獨特的營運模式,「綠美圖」或許能夠成為台灣文化機構創新的典範。

在公眾參與方面,「綠美圖」應該建立起多元的對話平台,讓不同的社群都能參與到場館的營運中。這包括設立諮詢委員會、辦理公民論壇、推動志工計畫、建立會員組織…等。特別是對於弱勢群體,更應該提供友善的服務,讓文化資源能夠真正普及到每一個市民。文化平權不應該只是口號,而應該落實在每一個營運細節中。

一個開端,而非終點

「綠美圖」的試營運,標誌著台中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座耗時11年籌建的文化地標,承載了太多人的期待與夢想。「綠美圖」試營運首日入館的市民余先生說,他從「綠美圖」興建時期便開始關注相關資訊,認為這樣的文化空間讓台中更具國際城市的風貌。這種期待是真誠的,也是合理的。

然而,「綠美圖」試營運只是一個開端,而非終點。真正的考驗在於正式營運之後,「綠美圖」能否持續提供高品質的文化服務,能否在財務壓力下維持營運品質,能否在組織整合中發揮共構優勢,能否在公眾參與中實現文化民主。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會在三週的試營運期間就能揭曉,而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與檢驗。

從更宏觀的視野來看,「綠美圖」的成敗不僅關乎台中一座城市的文化發展,更將影響台灣整體文化治理的走向。如果「綠美圖」能夠突破台灣文化設施長期面臨的經營困境,建立起永續營運的典範,那麼「綠美圖」將為其他城市的文化建設提供寶貴的經驗。反之,如果「綠美圖」只是重複了過去「建館容易經營難」的老路,淪為另一座華麗卻空洞的文化櫥窗,那麼它不僅辜負了市民的期待,也浪費了寶貴的公共資源。

文化建設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工程,而是需要長期耕耘的事業。「綠美圖」的試營運,讓我們看到了台中市政府在文化建設上的企圖心,也讓我們看到了SANAA建築美學的精湛展現。但這些都只是基礎,真正決定「綠美圖」價值的,將是它在未來歲月中如何回應市民的需求,如何實現文化的使命,如何在永續經營的道路上穩健前行。這條路還很長,挑戰還很多,但只要方向正確,腳步踏實,「綠美圖」或許真能成為台中在世界發光發熱的文化新地標。

author avatar
鄒 志中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