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一年吞4億顆安眠藥 專家揭「反彈性失眠」真相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台灣每年有超過400萬人使用安眠藥,用量高居亞洲之冠,這驚人數字背後,卻潛藏著民眾對安眠藥的諸多迷思。許多人將安眠藥視為單純的「助眠法寶」,卻忽略了其藥理作用、正確用法與潛在風險。安眠藥雖是治療失眠的重要工具,但使用不當輕則引發隔日嗜睡、記憶力影響,重則恐導致「反彈性失眠」,讓失眠症狀雪上加霜。專業藥師陳怡安強調,正確認識安眠藥種類、服藥時機以及「停藥陷阱」,是台灣民眾找回健康睡眠的當務之急。

安眠藥並非單一處方,而是依據作用機制分為多種類型。陳怡安藥師說明,常見的安眠藥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作用廣泛、具抗焦慮效果的苯二氮平類(如鎮靜、抗焦慮用途);主要針對睡眠的中樞神經作用藥物非苯二氮平類;具鎮靜效果、常用於過敏治療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以及副作用較少、用於調整生理時鐘的褪黑激素。前兩者因作用於中樞神經,需特別留意可能引發的記憶力影響或夢遊等副作用;而藥物適應症複雜,有時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也因其鎮靜效果被用於助眠,民眾務必與醫藥專業人員確認用藥標示,避免誤解誤用。

「想睡再吃」是許多人對安眠藥的錯誤觀念。陳怡安藥師指出,大多數安眠藥應在睡前15至30分鐘服用,並且服藥後應避免滑手機、閱讀等需要專注的活動,讓身心準備進入睡眠狀態。此外,更需警惕的是「反彈性失眠」,許多人自覺睡眠改善而貿然停藥,卻可能因神經系統突然失去藥物輔助,導致失眠比用藥前更嚴重。「依賴」與「成癮」概念不同,在醫師指示下短期、低劑量使用成癮風險極低,但切勿自行增量或長期濫用。藥師呼籲,安眠藥僅是輔助,徹底改善失眠仍須從建立規律作息、調整生活習慣與尋求專業醫師評估著手,才能真正擺脫失眠困擾。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author avatar
許 家源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