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同增心腦血管疾病 港大AI 模型預測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有助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紓緩本港醫療負擔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10月26日 – 「三高」──即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與心腦血管疾病息息相關。根據一項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的大型研究中期報告,利用人工智能(AI)驅動風險評估模型P-CARDIAC,對逾千名本地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歷進行分析後發現,合併「三高」的心腦血管病患者在十年內再次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高達70%,而且不同風險因素組合對復發風險的影響各有不同。P-CARDIAC模型有望協助醫護人員為患者制定更精準的個人化治療策略,從而減少復發風險,減輕本港醫療系統的壓力。

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教授(中)、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呂德威醫生(右)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Biu(左)分享HEARTWISE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期望更多病人參加,讓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模型P-CARDIAC能夠廣泛使用,長遠有助減輕本港醫療負擔。
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教授(中)、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呂德威醫生(右)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Biu(左)分享HEARTWISE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期望更多病人參加,讓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模型P-CARDIAC能夠廣泛使用,長遠有助減輕本港醫療負擔。

三高與心腦血管疾病息息相關 臨床管理添挑戰
根據衞生署2020-2022年度人口調查數字,在本港15歲至84歲人士當中,患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比率分別為8.5%、29.5%及51.9%,可見港人患有三高的情況非常普遍。此外,據本港生命統計數字反映,香港每5宗死亡個案就有一宗由心腦血管疾病或中風導致;中風更加是香港第四大殺手,2023年便有逾3000人死於中風。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呂德威醫生表示,「三高」會通過不同機制損害血管內壁,促使血管硬化及形成斑塊,令血管變得狹窄,顯著增加冠心病、心臟衰竭及周邊動脈疾病等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研究顯示高血糖會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分別達2.3倍和1.6倍;而高血脂亦會增加缺血性中風的風險。

呂德威醫生指出:「為減低患者發生嚴重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醫生在制定疾病管理策略時,除了關注各項指標的控制,也需綜合考慮心腦血管的整體保護。目前的評估主要依賴醫生的臨床經驗,傳統風險評估工具大多數基於國外數據。利用本地數據配合AI而制定的精準風險評估模型,有助醫生評估及制定治療方案,向患者傳遞風險管理訊息,包括提高對降血脂的關注。」

「三高」心腦血管疾病患者Biu(化名)今年初突然因胸口翳悶入院,才發現已有兩條冠狀動脈嚴重堵塞,需要即時接受「通波仔」手術。這次病發後,他不僅需要長期服藥,更徹底改變了以往的生活習慣。同時,他擔心復發,尤其是他的糖尿病狀況更進一步增加風險,故此經常感到焦慮不安。他深信,若能借助風險預測工具作為參考,將能更清晰規劃健康目標,讓自己及所珍重的家人也感到安心。

P-CARDIAC個人化評分助精準治療
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教授表示, AI風險評估模型P-CARDIAC,透過分析高達1,300萬份來自本港醫院管理局的病人醫療紀錄,並參考超過120 個風險因素,以及考慮每位患者的獨特特徵和病史,能夠準確地預測華人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提供個人化患病風險評分。為了驗證P-CARDIAC的成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自去年起展開大型醫學研究HEARTWISE,與心臟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藥劑師及護士等合作,在本港醫院招募曾出現心腦血管事件的病人參與。

HEARTWISE中期研究:
三高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十年再出現心腦血管事件機會達七成

1) 逾九成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具有「三高」
截至今年八月,研究共成功招募了1,248名患者,其中94%伴有至少一項「三高」問題。當中,約四分之一患者同時罹患三項「三高」,42%患者具備其中兩項。

2) 十年內復發風險高達七成 不同風險組合復發機會各異

研究利用P-CARDIAC評估患者十年內再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機會率,發現帶有「三高」因子的患者,他們十年內復發心腦血管事件的整體風險達70%。若同時具有三項異常,風險更增至72%。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僅合併高血壓與高血脂,患者的風險同樣高達73%。這顯示不同風險組合的患者,在疾病管理上都需要有個人化的設定。

3) 中風患者再次出現心腦血管事件的機會率甚高
約有一成參與研究人士是中風康復者,他們十年內再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率,包括中風高達74%,說明他們需要更緊密的心腦血管健康監控。

徐詩鈴教授解釋,上述研究成果具重要啟示,標誌著人工智能在醫學界的重要應用價值,建議本港公私營醫療系統盡快採用P-CARDIAC,協助臨床醫護人員預測患者出現嚴重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水平,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徐詩鈴教授期望,P-CARDIAC將協助跨專科醫護人員調整疾病預防及管理策略,讓醫療資源更有效運用,長遠紓緩社會的醫療負擔。

目前HEARTWISE研究在全港6間公立醫院進行中,包括瑪麗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廣華醫院、瑪嘉烈醫院、屯門醫院及博愛醫院,以進一步驗證P-CARDIAC在改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後方面的有效性,及擴大P-CARDIAC 在制定精準治療方案上的應用。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並在上述醫院的心臟科、內科或內分泌科求診的患者均可參與研究。如有興趣參與研究的人士,可致電3917 6643,或電郵pcardiac@hku.hk,向香港大學護理學院研究團隊查詢和報名。
Hashtag: #三高 #心腦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人工智能 #香港大學 #風險預測 #徐詩鈴教授 #呂德威醫生 #P-CARDIAC #中風 #冠心病 #心臟病 #通波仔

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關於 P-CARDIAC 及 HEARTWISE 研究

P-CARDIAC 華人個人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模型的研發是現時醫學界評估華人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里程碑。該風險評估模型由學術機構和醫療界別夥伴合作開發,利用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為已確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患者提供十年個人化的心腦血管風險預測。HEARTWISE 研究旨在驗證 P-CARDIAC在實際臨床應用上的效用,確保醫護人員能有效利用此風險評估工具提升疾病管理的成效。HEARTWISE 研究引進由藥劑師主導的心腦血管疾病管理服務,旨在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同時提升照顧病患的質素。

P-CARDIAC 由不同界別的參與者共同合作研發,旨在改善香港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管理。項目在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教授和計算機科學學院副教授羅銳邦教授的共同領導下,獲得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旗下的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持,並由以尖端科學研發創新藥物的國際生物製藥公司 – 安進香港提供配對基金。

HEARTWISE研究將利用 P-CARDIAC 風險評估模型在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六間醫院收集數據及進行綜合分析。此項目標誌著跨界別攜手合作,致力推動以實證為基礎的創新策略,以應對本港日益沉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負擔。

author avatar
Media-outreach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