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中特稿) 全球經濟目前正經歷一場深遠的典範轉移。過去二十年,由自由貿易和全球分工主導的全球化浪潮,鼓勵各國專注於自身競爭優勢領域,透過降低關稅壁壘以實現效率最大化。然而,當前各國對供應鏈韌性和國家安全的重視日益提升,促使產業政策從「全球化」轉向「在地化」,試圖將關鍵產業鏈根留國內,強化本土製造實力。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即將啟用,正是在這股全球供應鏈重塑浪潮下,台灣積極應對挑戰、推動產業升級的具體實踐。
產業政策的恆定性:超越全球化的表象
然而,這種「在地化」思潮並非全然是嶄新的概念。事實上,即便在全球化盛行的世紀之交,各國對關鍵產業的保護與扶植也從未停止,只是在不同辭令下進行。從戰後日本長期透過通產省扶植其核心產業,到南韓以財閥體系打造半導體與造船帝國,乃至台灣在新竹科學園區成功孕育出全球晶圓代工巨擘——這些案例都證明了國家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這些政策的影響是雙向的:有時它們透過鼓勵出口來推動全球化,但更多時候,它們透過鼓勵本土生產中間產品或設備來替代進口,從而達到「反全球化」或「降低貿易需求」的效果。這便是俗稱的「進口替代」。與過去主要取代進口消費品的「進口替代」不同,當前的政策重心已轉向更高階的生產設備與關鍵零組件,其戰略意義更為深遠。這種產業競爭的本質,回溯至一個世紀前便已萌芽。
雁行理論啟示:不進則退的殘酷現實
日本學者赤松要在戰前提出的「雁行理論」,生動地描繪了亞洲產業發展的分工秩序:一個由技術領先的國家(如日本)引領,其他國家依其發展階段遞次追隨的雁群隊形。當一個產業在日本發展成熟並開始衰退時,便會轉移至勞動成本較低的經濟體,由「第二列雁子」接手,而日本則開始發展新興產業。這種模式透過跨國投資與貿易,促使整個雁群高速成長,形成互惠共榮的局面。
然而,雁群的飛行本質上是殘酷的。如果一個經濟體未能持續升級,便可能被後面的國家超越,甚至「降級」——這正是「不進則退」的深刻警示。產業的發展是逆水行舟,必須不斷創新與進步,才能維繫既有地位,甚至超越他人。
台灣成功方程式:高階產品進口替代的實踐
台灣與南韓的發展歷程,便鮮明地展現了這一點。兩國皆於1960年代從勞力密集產業起步,但南韓在1970年代便迅速轉向重化工業,而台灣則繼續深耕輕工業。到了1980年代,南韓已在造船、鋼鐵、石化等重工業領域建立顯著優勢,台灣才開始急起直追。幸運的是,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找到突破口,透過獨特的晶圓代工模式,在全球供應鏈中取得了無可取代的戰略地位。
台灣的經驗證明,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高階產品進口替代」的切入點。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1970年代,美國RCA公司在台設廠生產電視機,為台灣培養了第一批半導體人才。1980年,政府成立工研院電子所,透過RCA技術移轉,開啟了積體電路技術的發展。直至1987年,台積電的成立,才真正開創了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這近二十年的時間,歷經無數次失敗與調整,最終打破了既有的產業秩序,讓台灣從雁行隊伍的第三列躍升至全球領先地位。
「高階產品進口替代」可謂台灣產業升級的黃金法則。不同於低階產品因規模經濟不足而難以成功,高階產品的價值源於其技術與知識含量。只要掌握關鍵技術,即便初期規模不大,也能在全球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台灣工具機產業的發展脈絡亦是如此:從1960年代的簡單車床,到1980年代的CNC工具機,再到21世紀的五軸加工中心,每一次升級都是一次成功的進口替代,都讓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不斷向上攀升。
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產業升級的新引擎
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的啟用,正是台灣工具機產業邁向新階段的象徵。它不僅是一個現代化的建築體,更承載著作為產業聚落展示平台、技術交流樞紐和商業網絡節點的關鍵功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當下,誰能提供完整的產業聚落與生態系,誰就能吸引關鍵投資,掌握未來的產業先機。
台中擁有從鑄件、零組件到整機組裝,從傳統車床到五軸加工中心,從手工具到電動工具的完整工具機產業鏈。這個綿密的網絡不僅包含硬體設施,更累積了產業知識、商業網絡、技術標準、品牌信譽等無形資產。這些無形資產的長期累積,需要企業、政府、研究機構之間的緊密協作。政府的角色,並非直接介入生產,而是提供平台、制定標準、培養人才、開拓市場。台中市政府透過補助企業拓展非美市場、推出稅務紓困與勞工技能提升方案,正是扮演著這樣的促進者角色。
挑戰與展望:永續發展的關鍵
然而,面對國際關稅壁壘與新台幣升值帶來的雙重壓力,台中工具機產業的挑戰不容小覷。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影響台灣對大陸工具機出口,新台幣升值則壓縮企業利潤空間,削弱出口競爭力。在此情況下,單純的補貼只能是治標之策。
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徹底的產業升級,從中低階產品轉向高階,從價格競爭轉向技術競爭。這需要企業長期投入研發、培養高階人才、建立品牌信譽。會展中心可以提供展示與交流的平台,但產業升級的主體終究是企業本身。
因此,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的啟用,既是數十年期盼的實現,也是新挑戰的開始。它能否真正成為產業升級的引擎,取決於政府、企業、研究機構之間能否建立有效且具韌性的協作網絡。歷史經驗昭示我們,成功的產業政策從來不是政府單方面的規劃,而是多方在不斷試錯與互動中摸索出的結果。日本的通產省、南韓的經濟企劃院、台灣的經濟部,皆是在與企業密切互動中形塑其政策工具。台中市政府與工具機公會的合作,正是這種協作模式的體現。
要達成「高階產品進口替代」的目標,絕非易事。它需要遠見、智慧、長期規劃、逐步實施,更需要承擔失敗的風險。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艱辛歷程,正如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所描繪,從RCA技術移轉到台積電成立,期間歷經無數次失敗。正是這些失敗,累積了寶貴經驗,最終鑄就了全球最先進的晶圓代工產業。
台中工具機產業能否複製這份成功經驗,在高階工具機領域打破既有秩序,將是我們持續觀察的重點。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的啟用,僅是邁出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