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左楠在地女兒:黃偵琳提出「交通三策 × 育才二法」打造左楠新未來

黃偵琳女士

記者王百佑報導

採訪高雄市左營楠梓區市議員參選人黃偵琳女士,核心聚焦於高雄左營楠梓的交通與教育議題,提出具體的「交通三策」與「育才二法」。呈現一位兼具在地情感與專業政策擘劃能力的政治工作者態度。

「高雄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在這裡。」對黃偵琳而言,投身高雄左營楠梓的公共事務,是一趟回家的旅程。這位在左營舊部落長大、家族深耕百年的「在地女兒」,在北部執教十餘年後,選擇回到故鄉。她帶著對土地的深刻情感與具體的政策藍圖,期許用「真心聆聽」的態度,為快速變遷的北高雄,打造一個讓在地人安居樂業,願意留下來的未來。

回家的路:在地女兒的深情告白

「我在左營舊部落長大,我的家族在這裡已經一百多年了。」
說起故鄉,黃偵琳語氣裡帶著一種樸實的深情。她回憶,小時候的蓮池潭不是觀光地標,而是孩子們放學後的玩耍場。後來因為家庭因素北上任教,她在台北生活多年,也結婚生子,但心始終沒有離開高雄。

她說:「在台北,你不太會跟鄰居聊天。高雄不同,有人情味,有溫度。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在這樣的城市長大。」這份「我想回家」的念頭沒有消失,成為她重返高雄的關鍵理由,也成為她走向公共參與的起點。

取自黃偵琳FB

服務的溫度:跨越藍綠的「真心聆聽」

黃偵琳分享了一段最觸動她的服務故事,也完美詮釋了她「真心聆聽」的從政理念。「大家都知道左楠藍綠壁壘分明,」她回憶道,「但我曾遇過一位素不相識且政治立場不同的老伯伯,因為一個急迫的案子主動向我求助。」

黃偵琳當下沒有任何猶豫,立刻為他聯繫處理,不到半天就解決了問題。「我只是一個無心的動作,」她說,「但最讓我感動的是,後來在我選舉找看板時,他竟主動打電話給我,說有免費的位置可以借我,甚至還到眷村裡去幫我拉票。」這位長輩告訴她,他沒見過像她這麼熱情、願意為陌生人伸出援手的民意代表。這段跨越政治立場的情誼,讓黃偵琳更加堅信,真誠的服務,是打動民心唯一的路。

取自黃偵琳FB

台積電來了,然後呢?左楠的交通與教育解方

隨著台積電進駐,交通壅塞與人才培育成為左楠居民最關切的日常。曾任劉世芳立委團隊執行長的黃偵琳,對此提出了具體的解方。

交通三策:「分流、道路、共享」

  • 園區道路直接分流: 她主張,應規劃一條道路,直接從台積電園區貫通到民族路,從源頭疏解下班車潮,而非讓所有車輛都擠在左楠路、翠華路等主要幹道。
  • 周邊道路優化: 針對學專路往金屬工業研究中心等彎曲且易肇事的路段,應盡速拓寬打直,提升用路安全,並分擔車流。
  • 大眾運輸共享: 她大力支持台鐵在台積電園區增設車站的規劃,認為鼓勵員工搭乘大眾運輸,才是減少汽機車使用量、最根本的解決方案。
楠梓台積電園區
截自Google Map

育才二法:「半導體專班」與「實用英語教育」

面對產業進駐帶來的房價高漲,黃偵琳認為,要讓在地年輕人願意留下,關鍵在於創造「機會」。

  • 產學合作: 她積極推動左楠七所高中職設立「半導體產業專班」,並建立「在地高中、在地大學、在地就業」的人才管道,讓高雄的孩子能優先進入台積電等大廠工作,真正把人才留在當地。
  • 英語教育改革: 曾擔任十多年英文老師的她,也從專業角度倡議改革。她直言:「未來左楠將面對大量國際廠商,我們的孩子如果沒有流利的口語溝通能力,怎麼去爭取訂單?」她主張英語教育應從小紮根,強化「聽」與「說」的實用能力,培養下一代的國際競爭力。

一步一腳印,為故鄉拚一個更好的未來

從跨越藍綠的基層服務,到針對交通與教育的專業擘劃,黃偵琳正用一步一腳印的方式,實踐她對故鄉的承諾。她用「真心聆聽」作為服務標語,不僅是名字的諧音,更是她一路走來的堅持。她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回家的女兒,更是一股期望為左楠注入新思維、新活力的溫柔力量。

author avatar
王 百佑
報新聞報總編輯。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