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劉品萱/馬來西亞綜合外電報導 —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透露,馬來西亞與中國正就在本地設立稀土加工精煉廠展開早期磋商,主權財富基金卡扎那(Khazanah Nasional)可能與中資國企結盟,以「技術換資源」模式推進合作,重塑區域供應鏈格局。
這項消息在 10 月 1 日曝光,談判仍在初期階段,細節尚未披露。若推進成功,將與現有在彭亨州(Pahang)的澳洲萊納斯(Lynas)產能形成互補或競合關係,也標誌著中國稀土技術政策的重大轉向——北京過去一直嚴格禁止稀土加工技術出口,以維護全球主導地位。
合作輪廓與政策定位是什麼?
根據《Malay Mail》與《Free Malaysia Today》報導,卡扎那被點名為潛在牽頭方,可能與中國國企展開結構性合作,聚焦稀土分離、精煉與可能的下游材料(如磁材等)。消息人士稱,北京願意以工藝與設備支援換取對馬國稀土資源的長期進場權,這是典型的「技術換資源」框架。
從政策面來看,馬國政府此前已多次強調「高科技投資」與「價值鏈升級」——從上游資源到中下游製造的完整佈局。若能納入投資促進與環境監管條件,將有助於提升本地稀土產業的 ESG 合規與社會接受度。不過目前官方尚未公布具體投資額與時程,而且環評與社會溝通仍是最大變數。
二階效應:半導體、EV 與地緣供應鏈如何受影響?
稀土精煉屬戰略性原料產業,與永磁馬達及多項高端製造息息相關。若馬國能落地更完整的「精煉—材料—部件」鏈條,不僅可降低對單一進口來源的依賴,更能強化其作為「東協製造樞紐+關鍵材料節點」的角色,進一步吸引電動車(EV)、伺服器馬達與自動化設備廠商進駐。
同時,這也可能引發澳洲等既有供應商的競合反應,牽動區域合約與定價權。風險在於環評與社會溝通若不足,可能重演過往稀土專案的阻力;此外,卡扎那的資本配置需要兼顧投資回報與政策任務,避免對其他科技投資板塊產生擠出效應。
重點觀察與決策提醒
- 台灣磁材、馬達與自動化供應鏈是否應評估在馬國建立「材料近製造」據點,以縮短交期並分散中國單一來源風險?
- 面對潛在「技術換資源」安排,台灣上游粉末冶金與精煉技術商是否有條件以技術授權或合資模式切入?
- 若馬國強化 ESG 門檻,台灣客戶的稀土材料採購標準是否需要同步提升,以確保跨境審計一致性?

本文出自:索引新聞 INDEX News
原文連結:https://news.org.tw/18660/
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